孫慶餘專欄:公民運動不是以「鬧事」為目標

2017-12-18 07:10

? 人氣

而且「罷昌」一方所謂的「如果不是因為天候影響,投票率能超過四成,黃國昌已經被罷免了」,更是無的放矢。他們全面動員,媒體效應熱烈,不只藍營名嘴幫腔,連失智老人也帶去投票,堪稱是「傾巢而出」,尚且只有不到三成投票,哪來的超過四成!哪來的天侯影響(週六投票日根本不算冷也無狂風暴雨)!他們不要忘了,他們要罷免的可是立院的人氣明星,而不是什麼無賴政客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71216-SMG0035-黃國昌圖比較結果
20171216-SMG0035-黃國昌圖比較結果

「罷昌」案及公投法鬆綁後預期的街頭抗爭,真正令人擔心的,不是天候影響(會投票的大多不會受天候影響),反而是「黨國」政黨及順民利用公民運動旗幟,「打著民主反民主」(尤其要反轉型正義,讓「黨國文化」不被消除)的影響。「民主」公民社會與「黨國」是不可並存的,「黨國」在哪裡,哪裡的民主就不穩固。黨國信徒成為執政者,獨裁壓迫極易復辟。黨國信徒成為抗爭主導者,公民社會也極易遭到扭曲。

如果再加上「民主」新政權的施政無法贏得民心,那代表「黨國」的下台政權,就更容易運用議事及街頭雙重抗爭,拖垮民主政府,甚至捲土重來,復辟威權政府了。廿世紀七〇年代至九〇年代興盛一時的「民主第三波」,會因民選新政權無法贏得民心而出現逆流,不但說明了民主是會倒退的,而且告訴我們,公民運動走向「閙事」(尤其是意氣之爭,例如最近台灣年輕人的反賴清德「功德」說),無異是在迎接或協助「黨國」復辟。

「罷昌」案及反賴清德「功德」說,都是公民社會低水準的政治演出。國民黨「黨國」當政期間,台灣民主改革由在野的黨外及民進黨推動,由執政的蔣經國及李登輝(類似十八世紀的開明君主)配合達成,符合啓蒙運動以來的世界進程(甚至台獨運動也是世界自決潮流的一環)。民進黨當政後,民主改革失去「由下而上」動力,國民黨一味抗爭,太陽花學運英雄成為被罷免對象,年輕人則由太陽花學運的國族存亡之爭淪落為「反功德」的意氣之爭,公民運動居然以「鬧事」為目標。如果公民社會再不自我檢討,那許多「民主第三波」國家的民主倒退,恐怕將成為台灣前車之鑒了!

*作者為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