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2年,是推特急速成長的輝煌時期,然而該公司並沒有採取任何重大策略來締造佳績。它既沒有打更多廣告,也沒有增加媒體覆蓋率,更沒有改進品牌發展。事實上,它只改變了成長模式中的1件事:做了更多的測試。
這是推特前產品副總裁賽特亞.佩特爾(Satya Patel)在2014年的敏捷行銷大會上分享的。從2011年的第1季開始,推特開始每周做10次測試,以前是每2周做1次。這種「快速實驗」讓公司找到顧客想要的體驗與技術,並在適當的時機觸發那些體驗。結果呢?推特成長的速度比以往還快。
用更少的時間,打造更好的顧客旅程
換句話說,想要擴大事業規模,不是靠想出最有創意的點子,而是快速測試假設以獲得最佳結果。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在整個顧客旅程中運用快速實驗,才能盡快取得最佳結果,因為這樣的反覆測試可以改進任何體驗。
前面提過,即使稍微提高效率,對營收也有巨大的影響——在顧客旅程的前4個階段,僅1%的效率提升,就能帶來40%的營收增加。因此,我們必須把整個顧客旅程視為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我們的任務不是「發揮創意」,而是在整個顧客旅程中不斷地測試假設,並且天天改進。
快速測試的流程稱為「敏捷開發」,這是高績效行銷組織的關鍵特徵。有些現代的生產方法聽起來很類似,例如「快速失敗」(Fail Fast)或「精實生產」,但它們與敏捷開發其實不一樣。精實生產是從目前的生產過程中去除浪費,快速失敗是承擔更多的風險。兩者都是改進現有的方法。敏捷開發則是一種全新的流程,配合品牌及顧客不斷地更迭。2018 年,研究機構史丹迪希公司(Standish Group)發現,相較於依循傳統生產流程的專案,敏捷專案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而且成功機率是傳統流程的2倍。Salesforce的研究也呼應了這個結果:高績效組織使用敏捷開發的機率是低績效組織的10倍。
你可以把敏捷開發同時視為一種策略、一種組織結構, 以及一種觀察事物的新視角。你很需要那樣的新視角,因為從傳統行銷轉換成場景行銷需要做很多事: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改變,品牌需要打下可觀的基礎,不斷創造場景化體驗,同時還要管理數百個同步運行的自動化程式。更重要的是,對消費者來說,所謂「更好」的體驗,門檻不斷拉高,導致行銷人員的處境艱難。我們必須想辦法持續創造出更多、更有價值的體驗。敏捷開發正是這個問題的解答,也是場景行銷人員的核心技能。
敏捷開發有多種應用方式,套用在顧客旅程上就是一例。敏捷概念是由想要設計電腦程式的軟體工程師提出來的,但敏捷開發也為那些塑造無盡體驗的行銷人員解決同樣的問題,因為行銷人員面臨的挑戰很像程式設計師。試想,程式設計師與程式的用戶是分開的;設計師打造產品時,對產品的使用場景幾乎一無所知;他們的專案是根據沒有測試的假設,而隨著專案的進展,他們常被要求更改交付的成品,導致專案常趕不上截止日期,無法真正解決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