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我所認識的朱學恒

2021-06-13 05:50

? 人氣

朱學恒在「遊戲雜誌特約作家」這個圈子裡不算最資深,產量和品質也沒到出類拔萃的程度,但他是我看到最早和讀者介紹那些美式RPG背後的文學淵源的。記得那篇《魔戒》文的直接緣由是當年有一款改編遊戲,《軟體世界》給的譯名叫《魔戒之主》(不是「王」),當年朱學恒也是這樣翻。那款遊戲並不成功,尚在盜版時代的台灣好像也沒引進──起碼我是沒在架上看到過。但我畢竟記住了那篇與眾不同的文章和作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87年《精訊電腦雜誌》12期的餐會告示,主講人身份以某遊戲的中文說明書作者來標注,留下了相當有趣的歷史信息。轉引自:銀狐〈我是怎麼走進遊戲這一行的【Part 4】一個字一毛錢的寫稿翻譯生涯〉

圖示
圖示

總之,受惠於這輩玩家的「開荒」,大約小十歲的我便不用硬啃英文(那時國中一年級才開始上英文課,學到能自己看懂字較多的英文遊戲的程度,大概要高中),也可以早早享受美式RPG和奇幻文學的樂趣,懂了大多數同學都還不怎麼知道的東西,對此很有一種分享小圈子知識的自豪。乃至於,之後每當看到主流媒體對遊戲與奇幻的相關報導,或是教授學者的相關討論時,我幾乎都會辨認出人家講的是外行話,暗笑他無論本行學問有多高,談到這個就是沒我們懂。這種在自己領域裡「高人一等」的意識,雖說每個亞文化圈應該多少都有一些,然而電腦遊戲作為一項新興、前沿的事物,又牽涉到全世界科技發展與大眾文化的潮流,它所能帶給我們的沾沾自喜也就更強。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也有這種「文化自信」,但至少我是帶著它一路升學升了上去,到大學裡寫作業、寫報告,每有機會就舉一點遊戲界的東西來做例子,一邊給老師開開眼,一邊還公開貼出來說「看看我用遊戲來打入主流做正經學問啦」;在電子競技剛成為熱議話題的時候,我也投稿報刊,想說讓我來講幾句玩家的內行話。這種得意的勁頭,一直持續到這幾年我們同輩也相繼成為老師,而電子遊戲也已因為產業規模(而不是我輩心之所向的文化內涵或純粹趣味)成為主流社會不再忽視的顯學為止。

1993年,《電腦玩家》特約作家林偉甫開了連載《傳說紀元》,是本土作者創作西式奇幻小說之始,它得到了我們非常熱烈的反響,至少我是讀得非常投入。這小說寫了三期就沒寫了,但他1996把它拿去做了一款遊戲《傳說紀元:黑暗之星》,雖未大賣,但評價不低,應也堪稱修成了絕大多數作家皆未達到的正果。大約是受到這部小說的影響,1995年,第三波的《新遊戲時代》舉辦了奇幻文學獎,也出版了朱學恒翻譯的《龍槍編年史》,我不但買了書,還受此獎項激勵,也在電腦上花差不多半年敲下了一本十二萬字的奇幻小說,那年我十二歲。寫得自然是很幼稚,寫完也早就截稿了,但這從此引發了我寫作的志趣。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