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攻擊的,就是一些無品的人格謀殺方式了。如「陳培哲的親弟批陳是『為反對而反對』」、「陳也是浩鼎案的打手」、「爭取台大醫學院院長未果、挾怨報復」等等通通跑出來了。甚至有人(大概搜尋了大半天後)找出,陳培哲在上海摯盟醫藥科技公司官網上掛名科學顧問,便大張旗鼓地說,「陳有違法兼職的疑慮」,這是蔡政府最厲害的絕招 - 「抹紅」。於是,記者接著煞有其事地去做新聞:先故意問中研院,這樣有沒有違法兼職,得到中研院秘書長說法,「陳培哲雖是院士,但院士只是榮譽頭銜,陳培哲主要專職單位是台大醫院,所以要問台大醫院比較清楚」;再去問台大,台大則回應,台大校方僅表示,此事尚待了解。愚蠢的記者,為何不直接去問陳培哲本人?結果事實是,藥廠幫陳掛名,沒簽約、沒薪水,後來藥廠還發函向陳道歉。但這個「抹紅」的新聞已經跑兩天了。這正是蔡政府無恥招術:「明知錯誤,先打再說。即使打錯了,該攻擊新聞已經傳播出去了」。用無恥的選戰方式,去攻擊一個專業發言的院士!
相較於上述低級的攻擊,自由時報鄒景雯總編輯10日一篇「陳培哲的倫理問題」焦點評論,則顯得高級多了。鄒總編輯先詳述陳培哲以審查委員身份,多次出席相關的專家會議。認為陳既參與該委員會,就該遵守(多數決的)遊戲規則,如無法說服多數委員同意己見,應在會議紀錄上留下附帶意見,要不然一開始就該拒絕擔任委員,以保留對外發言權。鄒文論點看似有理,其實過於理想化與事後諸葛。試想,陳培哲去年開始擔任食藥署疫苗審查委員,怎知會有疫苗廠商意圖第二期臨床試驗後,不要做第三期即欲闖關?又怎知蔡英文會以總統權力如此胡搞瞎搞,為這樣的疫苗全力護航?那陳院士一開始如何決定不參加?當你發現自己可能只是橡皮圖章時,一生堅持科學專業的孤臣又如何回天?
鄒更指稱,陳培哲首次口頭請辭是在5月31日,但是他是在5月25、26日左右就已經接受媒體訪問,發表逾越分際的言論,並非如其所述是辭職後才講話,所以陳確實有違反專業倫理的問題。即使鄒文所言為真,陳培哲在5月31日請辭前即已發表對疫苗的評論。但,陳對國產疫苗的評論:蛋白質次單元技術不成熟、國產疫苗無法在七月通緊急授權、擔心審查委員會難秉持獨立性,並點名最大困難就是「來自蔡英文」等等,這種評論是一般關心國產疫苗的人,都可以得出的結論,並不是因為陳擔任審查委員才能得到資訊、才能評論的。這樣就冠以違反專業倫理的帽子,會不會太沉重了?
蔡政府會在意陳培哲的發言,只是震懾於他的專業光環,擔心引發連鎖效應。
只敢用違反專業「倫理」去攻擊陳培哲,只證明一點:陳院士發表的專業「評論內容」,蔡政府是無法攻擊的。
其實,蔡政府的這些攻擊,主要目的也不是要擊倒陳培哲,而是要製造寒蟬效應,讓其他的「陳培哲們」不要再出來。這是蔡英文政府最最可惡的地方!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