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疫情嚴峻外加疫苗不足,即便國產疫苗解盲還有日美捐贈,政府與民間引入疫苗的來源之爭卻未平息,郭台銘買疫苗在被衛服部卡關前遭指揮中心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指控「快到期」,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回擊「貼標籤」,凸顯產官合作的階級歧視,也讓疫苗之爭陷入「共情傷害」。
「共情傷害」源自心理學,直指當你大量並長期關注特定資訊,同情心導致的代入感,迫使你的心理健康受到傷害,進而產生抑鬱、焦慮、憤怒甚至精神崩潰;如同此次引入「輝瑞」(BNT)的反中情緒,加上特定立場的政論資訊,反而激化民族主義的「共情傷害」。
國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陷入三級警戒,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新增確診人數起伏不定,但要徹底對抗病毒唯有施打疫苗,也讓政府與民間對於購買疫苗相互競逐。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透過永齡基金會購買500萬劑德國BNT疫苗,卻遭台大醫生李秉穎公開指稱:「聽說這批疫苗快要到期了。」即便基金會早強調是德國原廠進口並非中國製造,卻仍無法抵擋李秉穎在民族主義「共情傷害」下的口誤行徑。
全球疫情至今方興未艾,中央政府的防疫政策也該尋求地方政府或民間人士的配套措施,而非凸顯政治正確的壁壘分明,反而錯失朝野防疫的合作契機。疫苗採購的「資源分配」,成為目前地方急於凌駕中央的必要之惡,疫苗採購當然可以多頭進行,只要不被「政治正確」等意識形態匡列即可。中央先用疫苗來源的「屬地主義」進行操作,後又主打有條件的「緊急授權」,難怪引發地方民怨四起,凸顯的是政治病毒的實際惡意。
郭台銘是直接向德國原廠採購而非中國上海复星,就連民間單位佛光山與慈濟也共赴國難紛紛向外採購疫苗,總統蔡英文曾公開表示政府與民間必須通力合作,如今卻讓相關機構都因”買疫苗救國家 ”陷入政治詆毀!恐怕已是台灣價值底下的「共情傷害」。
疫苗之爭勿陷「共情傷害」,特定立場的政論資訊只會助長民族主義,迫使政府民間在意識形態下相互糾結,反而淪為全民防疫的終極破口。
*作者為新聞研究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