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欣怡觀點:頻道上架的再思考

2017-12-25 06:20

? 人氣

作者認為,建立健全合理且透明的上下架機制與更完善的溝通機制,確實刻不容緩。(取自中華電信網站/影像合成:風傳媒)

作者認為,建立健全合理且透明的上下架機制與更完善的溝通機制,確實刻不容緩。(取自中華電信網站/影像合成:風傳媒)

2017年將近尾聲,來回顧這一年有線電視產業的重大事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首先,有線電視多系統經營者(MSO)凱擘宣布將於2018年放棄電視頻道代理,頻道上下架機制成為重要議題。中華電信多媒體內容傳輸平臺服務(MOD)的頻道上下架爭議亦值得關注。今年七月MOD大斷訊,台灣互動電視的48個頻道被下架後又復播,造成用戶權益受損,更讓人思考頻道上下架機制是否只是業者自行協商就足夠。今年十一月,台數科集團的系統台將東森購物台五個頻道下架;民視新聞台於MOD上架後,凱擘則曾計畫將「民視台灣台」及「民視第一台」下架,雖然最後撤回申請,但這些事件顯示出目前的頻道上下架機制確實有再檢討與再思考的空間。

根據有線廣播電視法第37條規定,系統業者必須有「公平、合理及無差別待遇之上下架規章」。而MOD採用的是頻道營運商上下架作業規定與MOD營業規章。簡單來說,目前的頻道上下架採用的是一種協商機制。MOD今年七月的頻道下架與後續復播事件,因資費未事前送審,NCC根據電信法第27條第1項處以50萬元罰鍰。但就頻道下架問題,NCC認為應交由市場協商機制決定,政府不宜介入。

單就MOD而言, MOD確實具有壟斷的市場力量。而台灣有線電視市場由五大MSO系統業者寡占。根據NCC106年第三季的統計資料,目前全國有線電視總戶數約524.8萬戶,富邦旗下的凱擘加台固媒體,就已佔據約三分之一市場,中嘉市占率為21.5%。單就市場協商機制來看,有線電視系統與MOD平台業者的力量絕對大於單一頻道業者,而尚未具有市場支持度的新頻道,更無任何協商力量。

NCC希望透過分組付費機制讓市場更活絡,促進產業競爭與頻道表現,同時也希望能讓消費者有更多自主選擇權,這樣的出發點值得肯定。但分組付費帶來的頻道與產業重組,以目前尚待改善的頻道上下架協商情形來看,卻讓人不禁擔憂,是否會使得較為弱勢的頻道更無生存機會,強勢的系統更加掌權? 在這樣的機制下,消費者是否真能決定他們想看什麼?或者只是讓強勢的系統與平台業者更能掌握頻道的生殺大權?

從MOD頻道被移出後復播,以及其他有線電視系統台將頻道下架引起的爭議來看,MOD與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都須更積極地與頻道業者、消費者溝通。隨著分組付費的推動,究竟哪些頻道應列入基本台、如何安排套餐組合,亦應充分溝通,並建立更清楚、透明的機制。頻道上下架的標準,雖然尊重市場機制,但當市場機制並非完全健全、非完全自由競爭的情況下,NCC應監督業者建立更完善的機制。

我們樂見系統業者除了重視收視率,亦關心收視質,以此作為頻道上下架參考。但究竟收視率與收視質的調查機制為何,確切參考規範為何,仍有待釐清。業者應公布相關收視數據與資料,讓資訊更透明化。

隨著OTT等各式影音平台加入,視聽媒體選擇更為多元。美國已興起一股「剪線潮」,台灣收看實體電視的用戶亦正在減少中。若希望消費者能繼續收看,就需要更多優質頻道與內容。建立健全合理且透明的上下架機制與更完善的溝通機制,確實刻不容緩。

*作者為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本文原刊《筆震》論壇,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