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原住民地區面對疫情後的超前部署─以尖石鄉露營產業作為反思

2021-06-25 05:20

? 人氣

新竹尖石鄉為觀光旅遊聖地,然而蔓延在全台各地著名觀光的景點而延伸出的觀光亂象,在此地也隨處可見。(資料照,盧逸峰攝)

新竹尖石鄉為觀光旅遊聖地,然而蔓延在全台各地著名觀光的景點而延伸出的觀光亂象,在此地也隨處可見。(資料照,盧逸峰攝)

司馬庫斯神木群、青蛙石景觀步道、溫泉季、甜柿節活動、馬拉松活動都讓新竹尖石成為觀光旅遊聖地。今年五月份疫情升為前每逢春節連假全民的「瘋旅」就會蔓延在全台各地著名觀光的景點而延伸出來的觀光亂象也就隨處可見。「內灣老街」是一個通往尖石鄉的中途站,周邊商圈如賽車場、美食街及著名內灣戲院與劉興欽的動漫園區。交通上,火車也帶動了人潮與錢潮的經濟效益。面對疫情之下,更多人開始重視了戶外活動,「露營」的需求在觀光產業上也就隨之上升。不是萬萬沒想到,而是在這龐大的觀光的推動上,地方政府往往只顧服務消費者權益。通往尖石的主要120縣道,經過不斷的整修與拓寬並增設各種的觀光設施,卻尚未完整改善每逢假日入山之後帶給鄉民非常龐大的負擔:塞車、垃圾問題。五月中旬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升溫後,尖石鄉公所增設體溫測量站,勸導遊客不要前往山區活動,防止疫情擴散至缺乏醫療的偏遠部落。作者以在地鄉民背景,觀察目前多數遊客的主要活動:露營。進一步發現絕大部分營地皆屬於非法卻還是可以繼續經營。而台灣卻遲遲未擁有一個整合性的法律來約制業主的非法經營是否造成當地居民很重要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目前營地的經營,主要是透過「交通部觀光局技字第1074000553號函訂定發布全文10點」來辦理。夾雜各種法律項目中,主要針對的是消費者權益。條文中讓各地方政府來作為主要管理機關,同時如要開發營地也需依各種規定條文(如下方條文所示)。

營地的經營,主要是透過「交通部觀光局技字第1074000553號函訂定發布全文10點」來辦理。(作者提供)
營地的經營,主要是透過「交通部觀光局技字第1074000553號函訂定發布全文10點」來辦理。(作者提供)

什麼樣的土地可以設置露營設施?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第六條規則中:「非都市土地經劃定使用分區並編定使用地類別,應依其容許使用之項目及許可使用細目使用」。本規則的重點在於《丙種建築用地》、《遊憩用地》、《農牧用地》、《林業用地》及《養殖用地》限於休閒農場內方可設置(主管機關為農業局)。「休閒農業輔導管理辦法」規定中更明示了休閒農場應以農業為主,其次為觀光遊憩。

根據今年五月份《交通部觀光局露營區查詢專區》中得知現今分布在全台的1989處的營地,符合相關法令的只有283處。以新竹縣302處的營地來說符合相關法令的只有4處,其中違反的294處的營地都是不符合土地管制法規,除了3家業者的營業待確認及1家正待清查,其餘就算違反相關法令但仍在營業中。針對露營區還有很多權責分屬的問題, 2019年立委張廖萬堅、何欣純召開「露營活動法治化公聽會」這場會議中,大多數人都表示只要修法就可以保障原本非法開發與經營的業者,似乎更關注的是消費者權益與如何讓非法成為合理化。進而尚未考量是否符合在地居民的需求以及對環境的衝擊。

得知全台灣有非常多的非法的營地幾乎都是因為土地管制的規定卻又可以繼續經營,許多業者在山林中不當的砍伐導致部落環境受到衝擊,同時也影響了居民的生命安全。我們可以從很多的台灣例子中看到對於環境破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生命財產。尖石鄉的梅花村在2017年曾發生過山頭被剷平的事件,附近的建物包含梅花國小及1至3鄰的村民住家,這塊山頭下正是土石流潛勢區,此次事件後雖然業者依違反《水土保持法》被開罰24萬元,要更是擔心是 未來如果有更大的颱風或是豪雨是否仍會造成災難。

石鄉的梅花村在2017年曾發生過山頭被剷平的事件,事件後業者依違反《水土保持法》被開罰24萬元,但須擔憂的是,未來若發生更大的颱風或是豪雨是否仍會造成災難。(作者提供/圖為蔡彰盛翻攝)
石鄉的梅花村在2017年曾發生過山頭被剷平的事件,事件後業者依違反《水土保持法》被開罰24萬元,但須擔憂的是,未來若發生更大的颱風或是豪雨是否仍會造成災難。(作者提供/圖為蔡彰盛翻攝)

另一事件:垃圾棄置問題。「垃圾瀑布」事件曾發生過在尖石的司馬庫斯附近地山坡地,將近80公尺的垃圾猶如瀑布,對於偏遠地區的部落垃圾問題一直是最難處理的。然而當遊客不斷湧入,垃圾棄置的事件也就越來越頻繁。位在尖石鄉梅花村,長期也是因為假期的結束,就會發現路邊有許多不明的垃圾堆棄。

梅花村,長期也是因為假期的結束,就會發現路邊有許多不明的垃圾堆棄。(作者提供)
梅花村,長期也是因為假期的結束,就會發現路邊有許多不明的垃圾堆棄。(作者提供)

儘管是嚴重塞車的問題或是垃圾棄置的問題,都不可避免的是觀光活動或是許多在地發展的政策,都應該要去尊重與回應在地的聲音。而不是一昧的為部落打廣告、對外推動旅遊觀光、增加觀光設施、拓寬道路,甚至是讓非法營地業者的開發成為合法化繼續經營,這都會是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安全。遠在花蓮銅門部落當地最有名的就是慕谷慕魚的自然生態景觀,遊客大量的湧入也湧入更多的垃圾和塞車亂象。當中太魯閣族人以鳴槍、封路的方式表達拒絕「慕谷慕魚」開放觀光的訴求。然而,我們每個人或許都嚮往著旅行這件事,特別是疫情之下大家都會不斷的往山區移動。反思對於居住在尖石鄉部落的族人來說,回家的「路」或許就這麼一條(竹120縣道),但是充滿著觀光客的這條「路」還能如何回到「家」呢?

居住在尖石鄉部落的居民貼出「尖石不是疫情避難所的布條」。(作者提供)
居住在尖石鄉部落的居民貼出「尖石不是疫情避難所的布條」。(作者提供)

面對五月份疫情持續升溫下,政府推動了「紓困4.0」的方案來舒緩對民生經濟的影響,原住民地區的遊客大幅減少,疫情過後原住民地區仍需要更多的超前部屬。過去許多的部落小農因為在農業上無法維持生計,所以都選擇轉做為露營區。首先,政府除了須提供更完整的制度來管理露營區的開發問題,其次,也應該在回應農業上的困境,給予更完整的實體空間或是網路平台,如金惠雯所創立的「部落e購-原住民族共同產銷平台」以「參與式保障系統」(PGS)彌補有機認證的複雜過程。農民由下而上的自發行動,強調體系內相關者(如:生產者、消費者、銷售者等)積極參與認證,建立互信的關係,實際作法也可因地制宜。最後,回到觀光活動亦可讓族人共同經營,由部落自主決定接收多少的遊客數量並且讓前來的遊客都悉知部落內的規範,才不會有遍地觀光所帶來的亂象問題。

*作者為東華大學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