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寬紀錄工作室」導演鄧國煜拍攝的《藻礁之聲》紀錄片,將於7月1日到8月28日(預定公投日)在網路上公播。這部長達85分鐘的紀錄片,完整呈現從2019年至今環保人士、學界、公民守護大潭藻礁的過程,而保育這麼理所當然的事又為何走上公投這條路?透過導演的鏡頭回溯許多珍貴的現場。
紀錄片的事件背景,源於經濟部為了總統蔡英文2025年的非核家園政策,要在桃園大潭海域興建第三天氣接收站,供給大潭電廠8、9號機氣源。然而這裏是台灣最完整、經過7500年演化而成的殼狀珊瑚藻礁區,擁有豐富的生態。以運動的高度、廣度來看,無疑是20年來台灣最重要的一場保育戰。
小朋友的樂土,啟發導演拍下紀錄片
紀錄片從2019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環保團體在大潭藻礁區排出「algal reef SOS」字型開始,那時守護運動已進入中期,雖然環評已過,由潘忠政領銜的藻礁守護團隊,依然對這場運動滿溢著情感、也信心十足。
鄧國煜就是在擔任這場活動的志工拍攝時,啟發他想拍紀錄片的心情。當天,他看到一位小朋友在潮池裏迎風舞蹈,心中頓時浮現:「原來這片海對這個小朋友來說是個樂土」,他也因而能理解為什麼大人要帶小朋友為藻礁發聲。
自此他開始跟拍藻礁守護之路,發展出多個知性與感性交織的路徑。其一是由潘忠政帶起的藻礁夜觀熱潮。一路以來,潘忠政常用「召喚」這兩個字來形容守護藻礁的行動者。因為親眼所見,所以不忍美麗消失,於是付出行動。而潘忠政的行動則源自於「藻礁媽媽」劉靜榆博士的召喚。
片中很多畫面呈現藻礁生態的美麗,讓觀眾大飽眼福,原來這麼美的地方台灣就有。有一幕是自稱「宅教授」的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帶著研究生在現場,她用充滿感性的聲音讚嘆:「看到這麼多兇猛酋婦蟹我也很驚訝,表示對這種肉食性、雜食性的動物來說,這裏能供養牠的食物很多。」
海洋的希望熱點在台灣
另一個被召喚的是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片中有很多他的足跡,包括水上調查、水下潛水、實驗室研究。因緣際會他在這裏發現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2018年他向國際海洋保育組織藍色任務提案,最後這個組織將大潭藻礁選為「海洋保護區東亞第一個希望熱點」。
2020年兩度發生中油工作船擱淺事件,造成大潭藻礁及柴山多杯孔珊瑚損壞,中油也證實毀損0.5公頃。陳昭倫調查後表示:「藻礁被括除50公分,以藻礁每10年長1公分計算,大約要500年。」
導演藉由拍攝陳昭倫,呈現一位科學家的理性與關懷。另外還有幾幕是陳昭倫在多個記者會上大聲呼籲:「如果2030年我們不控制升溫、不採取行動保護環境,現場這些小朋友未來要面對的世界,將是我們無法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