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蘋果日報》的報導,至6月25日晚上,施打新冠疫苗者已有183人死亡(此數字還待指揮中心確認)。《風傳媒》6月25日的報導則指出,〈打疫苗猝死的風險似乎比染疫猝死還要高〉;並表示,雖然目前尚不確定猝死是否與疫苗直接相關,但已引發全台各地出現〈緩打潮〉。此類報導在其它媒體或網路也相當多,因此頗值得深究。
每一個打新冠疫苗者的猝死,都會使其家庭中的成員悲痛不已。此種結局當然也會使許多還未打疫苗的長者及其子女十分糾結,不知該不該讓長者施打疫苗?又該選擇哪一種疫苗較好?
新冠疫苗的相關議題非常專業,由於衛福部及指揮中心並沒有很好的指引及配套,吾人只好自力更生(政府在疫苗施打的政策上顯然也未〈超前佈署〉)。
由於筆者頗長於整合,也頗長於搜尋資料,乃嘗試著將各種資料整理及查證如下。除了希望能造福所有台灣人之外,也希望能拋磚引玉,使專家、學者能以更準確的方式指引大眾(真理愈辯愈明);更希望能引起陳時中部長及其他決策者的重視,使疫苗的相關政策能更妥善的推行。
中時新聞網曾刊載:「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質疑,其他國家施打遇到問題,都會先暫停施打,但為何蔡政府卻對此無動於衷?」指揮中心回答:沒打疫苗每天也有200多名老人死亡。楊寶楨不知道怎樣回應,只好罵冷血。
指揮中心此種〈期望之背景值〉的說法筆者也在電視上或其它報導中,屢次看到指揮中心引用。
筆者認為,〈打疫苗〉是一個新的事件(event),其猝死數理當與〈期望之背景值〉相加。因此打疫苗以後:
每天的平均病死數 = 打疫苗後的平均猝死數 + 期望之背景值(期望之背景值是指〈打疫苗以前每天的平均病死數〉。為單純計,以上的推演暫時不考慮新冠肺炎所造成之死亡。)
若上式正確,則〈打疫苗後之猝死數屬於期望之背景值〉的說法則大錯特錯,而應將〈每日之猝死數與背景值相加〉。此事可用圖1做更清楚的說明(註:日後的背景值會因猝死數而下降—其原因是長者因施打疫苗而提早病故):
再說,〈打疫苗後的猝死數屬於期望之背景值〉的實質意義是,打疫苗而猝死的人本來就該在當日病死,是這樣的嗎?合理嗎?
筆者在美、英、加官方報導打疫苗後不良反應的網站上,都沒有〈猝死〉的資訊,看來美、英、加政府鮮少打疫苗後猝死的案例,其政府更未把此種猝死歸諸於期望之背景值。
只有英國政府在〈具有致命後果的事件〉(Events with a fatal outcome)這一小項的第2段,曾提到〈自然死亡率〉(natural death rates),這應是和指揮中心所稱之〈期望之背景值〉最接近的說法。但英國政府說還在分析中,並未和猝死率掛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