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台灣重新啟動了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理事會會議。這是自1994年雙方簽署這一協定之後的第十一輪,距離上一輪2016年的對話隔了5年之久。
美台第十一屆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理事會會議6月30日在美國在台協會和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主持下,通過視頻形式舉行。
在美國與中國關係持續緊張的大背景下,美台安排此輪貿易投資對話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美台會談將聚焦供應鏈和數字貿易,稱「華盛頓和台北在與中國摩擦中尋求深化經濟關係」。
路透社表示,拜登政府面對來自北京維護在台灣主權的壓力,「已採取行動重申對台灣這個民主治理島嶼的承諾」。
有關美國與台灣的這一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對話,BBC中文整理了以下幾個看點:
台灣向美國表達簽署雙邊貿易協定的意願
台灣負責談判的官員在對話後透露,本次台灣向美國表達了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的意願;要求美國簡化疫苗等醫療物資的進出口程序。
美國貿易代表處和台灣行政院都表示,雙方還討論了知識產權、供應鏈、醫療器材、數位貿易、貿易便捷化、金融、農業、環境、勞工以及國際合作等問題。
美國方面則向台灣提及解決雙邊懸而未決的貿易問題,包括美國牛肉和豬肉生產商面臨的市場准入障礙。
會後,台灣行政院表示雙方進行了「相當廣泛的討論並取得豐碩成果,為台美雙邊貿易關係寫下全新的一頁。」台灣外交部也稱這次對話成果豐碩,奠定台美經貿關係重大里程碑。
美台TIFA回顧
美國台灣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1994年在美國在台協會和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主持下籤署。
第一屆TIFA會議於1995年召開,其後會議分別於1997、1998、2004、2006、2007、2013、2014、2015及2016年舉行。
其中前三次對話的重要議題之一是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在美國的推動下,台灣緊接中國大陸之後,以「台澎金馬單獨關稅區」的身份加入世貿WTO。
2015年和2016年的兩次對話,台灣都向美國表達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意願,但該協定由於美國前總統特朗普2017年決定退出而改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雖然美台本次TIFA會談沒有談及CPTPP,但台灣有輿論認為,CPTPP的 成員國佔台灣出口總額的兩成,加入該協定應該是台灣的遠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