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互聯網公司,在經歷了「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和「從1到100」的規模化發展,從鮮花和掌聲中,也投來懷疑的眼神——不斷有批評聲認為,巨頭們從創新者逐步變成壟斷者。
諮詢公司博達克(BDA)董事長鄧肯·克拉克(Duncan Clark)說,「從創新者到市場主導者的轉變,先是企業家們感受到的,大概從10多年前開始,初創企業不得不苦於接受阿里投資還是騰訊投資的問題,從短視頻、電子商務到出行和外賣,都出現這種現象。我們看到兩個帝國的浮現。」
這使中國的創業者面臨一個難題——要麼接受阿里或騰訊的投資被收編,要麼等待阿里和騰訊攜巨資入場與自己競爭。
最近的例子就是社區團購,早在該領域立足的興盛優選,旗下員工被巨頭們數倍於己的工資挖走,在巨頭們補貼之後,自己的價格不再有競爭力。
當互聯網經濟觸及金融——監管似乎變得更為急迫。鄧肯·克拉克提到,螞蟻集團相比其他互聯網公司不一樣,實際上它更像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甚至是金融公司。而在金融領域必須對消費貸等業務進行監管,因為觸及貨幣體系和更廣泛的金融穩定問題,科技公司的「規模經濟」優勢和監管層要求的避免風險過度集中、以及要有足夠資本支撐貸款等實際需求之間存在根本性矛盾。
路透社援引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稱,世界各國的監管經驗都表明,對壟斷資本的監管從來都是從嚴為佳,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任由壟斷資本特別是數字寡頭凌駕於法律和監管之上。
「壟斷是市場經濟的天敵,更是創新發展的天敵,而監管不是。」王軍表示。
但在中國,企業和政府的關係有別於西方。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歐美不絶如縷的立案調查和「天價罰單」,中國這輪所謂的「監管風暴」對比之下力度並不大。
然而無論是中概股股價還是企業家本人似乎成了「驚弓之鳥」,甚至監管層僅僅喊話,企業就會主動採取措施,進行收縮。
克拉克認為,相比歐美,中國有強力政府,可以與科技巨頭對抗,甚至讓他們公開道歉、自糾自查、自我整頓等。中共要顯示出自己才是最大的玩家,科技巨頭們則相形見絀。
不過,從鼓勵到監管,背後展現出中國監管層所希望的某種平衡。克拉克表示,「雖然中共需要科技巨頭們的效率來提升消費,也不想從根本上降低科技上的創新能力,但關於國有企業在經濟中主導地位的討論,總感覺有種風險——長期而言中國希望統治這些公司,即便這僅僅是企業家和投資者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