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海地,一個長期處在地獄邊緣,出路全被封鎖的國家

2021-07-13 06:10

? 人氣

以《二十一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一書成名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估計,今日法國應該「賠償」海地至少280億美元,差不多是海地2020年國民生產毛額(GDP)的2倍,法國GDP的9分之1。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把拉丁美洲當後院的美國

另一個與海地國運息息相關的強權,自然要數把拉丁美洲當後院的美國。海地獨立之初(只比美國晚28年),美國對它頗懷戒心,深恐作為自家「財產」的黑奴會有樣學樣搞革命,畢竟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麥迪遜(James Madison)等開國先賢都是大奴隸主。美國直到1862年才承認海地獨立。不過隨著美國企業染指海地的天然資源與廉價勞力,華府對海地的介入也越來越積極。

1915年7月,時任海地總統薩姆(Vilbrun Guillaume Sam)的獨裁作風引發動亂,他逃進法國大使館,被暴民揪出來活活打死、大卸八塊(相較之下,摩依士總統算是善終)。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於是下令美軍陸戰隊登陸海地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美軍安營紮寨,一待就是19年,將海地降級為附庸國,宛如今日阿富汗的原型。

1915年,駐紮海地的美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15年,駐紮海地的美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華府維持海地政局穩定,維護美國企業利益

這段期間,美軍努力維持海地政局穩定,維護美國企業利益,鐵腕鎮壓反抗運動。撤軍之後,美國仍是左右海地局勢的關鍵力量,但是對推動海地民主進程、治理機制毫無興趣。1957年至1986年間杜華利父子(François & Jean-Claude Duvalier)遂行恐怖統治,殘民以逞,但華府照樣支持。海地與古巴之間的迎風海峽(Windward Passage)只有80公里寬,讓這對父子檔暴君成為華府眼中的「反共堡壘」。

「保持穩定」可說是華府海地政策的主旋律,小打小鬧無足介意,事情鬧大了再出手整治,像是1994年派兵護送被軍事政變推翻的亞里斯第德(Jean-Bertrand Aristide)總統回國掌權,但那絕對是例外。就在1994年,美國聯邦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接受訪問時說:「無論海地是默默沉入加勒比海,還是突然升高300英呎,都不會對我們的利益造成太大影響。」

26年之後,這位主席當選美國第46位總統,他就是拜登(Joe Biden)。今天,他會如何處理海地問題?除了地緣政治,也別忘了海地2010年大地震與霍亂疫情的重創始終沒能恢復。

對於混亂,海地的民眾應該是身經百戰,但摩依士遇刺仍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今日的海地沒有總統、沒有副總統、沒有正職總理、沒有國會議長、沒有首席大法官;今日海地最有組織、最強大的「機構」不是政黨,不是軍隊,不是警察,而是暴力幫派。

2021年7月,海地總統摩依士遭人暗殺身亡,全國陷入混亂,民眾湧向美國大使館求助(AP)
2021年7月,海地總統摩依士遭人暗殺身亡,全國陷入混亂,民眾湧向美國大使館求助(AP)

權力真空引發權力鬥爭,國家進入「封鎖狀態」

權力真空引發權力鬥爭,代理總理約瑟夫(Claude Joseph)與候任總理亨利(Ariel Henry)相持不下,前者呼籲拜登政府出兵相助,但那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美國民心厭戰早已是常態,拜登1月上任以來最重要的軍事決策不是動武,而是撤軍,離開鏖戰近20年的阿富汗,讓其中央政府自生自滅。

摩依士生前深陷貪腐醜聞、任期爭議,而且已經開始拆解海地原本就搖搖欲墜的民主體制,但仍然得到拜登政府的支持。摩依士計劃在今年9月26日舉行總統與國會大選,一併進行修憲公投,期望掃除連任障礙,大幅擴張總統權力,用心路人皆知。現在呢?一切都成了問號。

約瑟夫在摩依士遇刺當天接掌政權時,宣布國家進入「封鎖狀態」(état de siège),倒是很符合海地的現況:一個從內到外,出路全被封鎖的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