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疾病」對一般人來說是陌生又熟悉的名詞,聽過但未必清楚什麼樣的病徵算是罕見疾病,根據國民健康署通報,台灣目前有1萬4千多位的罕病患者。台灣也早在2000年就立法保障罕病患者權益,是全球第5個由政府立法保障罕病的國家,同時,經過官方和民間十多年的努力之下,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2016年受邀至聯合國罕病委員會演講,也足見台灣在罕病權益成效確實被國際看見。台灣究竟是如何做到?是否真的就像是檯面上所看見的如此美好?
罕見疾病的病徵各式各樣,目前國健署公告的罕病種類共218種,其中,較為人所知的罕病包含苯酮尿症、重型海洋性貧血、成骨不全症(玻璃娃娃)、黏多醣症(黏寶寶)等,在數百種罕病中至今仍有部分未能有藥物治療,而另外一部分罕病則能用藥治療或是控制,讓罕病患者在穩定用藥的情況下得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孤兒藥開發成本高藥價驚人 若無幫助罕病患者真成「醫療孤兒」
但也因為相較於一般常見疾病,罕病患者人數少,藥廠在利潤考量下往往不願意投入新藥的開發、製造或引進,這也讓罕見疾病有了「孤兒病」的稱呼,即便是新藥上市也因為藥廠考量前期投入成本,藥價往往是高得嚇人,並非一般家庭能夠承受,若無官方補助或民間團體募款幫助,罕病患者很可能就真的成為了醫療孤兒。
台灣在罕見疾病醫療上,除了民間有罕病基金會提供協助,政府方面由國健署、食藥署和健保署三方,從罕病認定、藥物審核到醫療費用給付等不同方面分層負責,構成完整的罕病醫療體系,而其中投注最大資源的部分就是用於罕藥給付,總的來說,就是以民間力量和國家資源投入在罕病篩檢、醫療和照護上,才支撐起台灣目前罕病醫療體系。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醫療保障,問題錢從哪裡來?
健保署長李伯璋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就坦言,「都是用所有健保資源去做,其實內行人在看不會真的覺得這麼驕傲。」不過對於罕病患者的醫療權益,李認為,罕病患者用藥之後至少能有長期存活率,在這樣的情況下給予治療是必要,當然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保障,「問題就是說,錢誰要出?目前台灣有全民健保,但健保是社會保險,不是社會福利,政府想要把每件事都照顧好,但國家的資源就是這麼多,健保就是一個大餅。」
根據健保署資料,目前健保有給付的全部藥品有1萬6千多種,常用藥則有684種,2016年健保總支出5953億元,藥費就佔了超過四分之一,約為1609億元,而專款專用的罕病用藥則編列45.9億元,占健保總預算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