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上街示威抗議,軍警出動強力鎮壓,政府譴責外國干預,讓人聯想起8年前總統選舉舞弊引發的動亂……然而伊朗這場從去年底延燒到今年初的大規模示威抗議,卻又如此與眾不同,讓國際社會霧裡看花,難以理解也難以預測。
伊朗號稱「伊斯蘭共和國」,但「伊斯蘭」的地位遠高於「共和國」,總統與國會雖然皆為民選,實質上卻採行政教合一、嚴密封閉的「神權政治」(theocracy),真正當家做主的是「最高領袖」(Supreme Leader)──伊斯蘭教什葉派領導人。1979年伊斯蘭革命落幕之後,伊朗只出過兩位最高領袖,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i),第二位亦即現任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1989年上台,牢牢掌控包括軍隊在內的所有國家機器,以及勢力龐大且無孔不入的教士階層。
示威從保守派重鎮開始延燒,德黑蘭改革派卻置身事外
因此,在這個幅員將近165萬平方公里(台灣的45倍)、人口多達8100萬的國家,要發動大規模示威抗議談何容易。上一回就是2009年6月總統大選之後的「綠色運動」(Green Movement),改革派候選人帶領百萬群眾走上首都德黑蘭(Tehran)街頭,抗議尋求連任的強硬保守派總統阿瑪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舞弊,結果軍警鎮壓造成數十人死亡,示威領導人遭到逮捕囚禁,阿瑪迪內賈德又當了4年總統。
但是去年12月28日,示威抗議再次發生,但地點不在德黑蘭,而在馬什哈德(Mashhad),這座伊朗第二大城並非改革派活躍地區,而是保守派大本營。不僅如此,有跡象顯示,剛開始鼓動示威抗議的正是保守派教士。
身為神權體制中堅的保守派教士,為什麼要找自己麻煩?原因可能在於現任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屬於改革派,在去年的大選中擊敗保守派推出的萊希(Ebrahim Raisi)保守派懷恨在心之餘,利用伊朗嚴重的經濟問題發起群眾運動,企圖削弱魯哈尼的地位。
高失業率、高通膨率、物資缺乏……國際制裁鬆綁並未帶來經濟活力
伊朗的經濟問題有多嚴重?拜「大撒旦」美國數十年來主導的國際制裁之賜,伊朗雖然天然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發展一直欲振乏力,而且被教士與軍方領導階層把持,體制相當扭曲,近年的國際油價低迷更是雪上加霜。2015年10月,魯哈尼政府以大幅限縮核子計畫換取美國與西歐解除或鬆綁制裁,期望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
只是結果不如人意,伊朗如今仍飽受高失業率、高通膨率、物資缺乏之苦,魯哈尼政府為了壓制通膨,去年底推行新一波撙節措施,削減社會福利,提高民生物資價格,民怨也因此與日俱增。此外,阿瑪迪內賈德執政時期放任非法資金借貸公司從事的地下金融,魯哈尼上台後大力整頓,許多存款血本無歸的民眾也不滿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