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養至普洱是野生亞洲象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約佔雲南省境內野生亞洲象的2/3,約200頭左右,這裡也是備受關注的「斷鼻家族」野生象群北遷的出發地。從去年開始,共3群42頭,超過五分之一世代生活在這裡的野生亞洲象選擇了離開。西雙版納保護區到底發生了什麼?
2020年3月,17頭(後有2頭折返)野生亞洲象組成的象群從勐養至普洱之間的"老家"開始北遷一路走到昆明;而另一群17頭野生亞洲象象群也從去年開始從這裡出發南下,由於幼象在5月下旬無法渡過羅梭江,輾轉進入並滯留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今年6月3日,野外監控系統發現,又有10頭野象象群離開保護區進入西雙版納景洪市景訥鄉曼窩村取食。
對此,有"太陽磁暴說",還有"迷路說","食物短缺說","大象種群數量增多說","原始森林保護得太好導致食物減少說","棲息地破壞說"等眾說紛紜的關於亞洲象出走原因的解釋。
"從90年代開始,亞洲象就開始少量地從保護區外遷,每過幾年又走出一點。"中國雲南省的亞洲象保護協會專家,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所長郭賢明說。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發給媒體的新聞資料中,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88%提高到了現在的95%以上,西雙版納亞洲象種群數量也由上世紀80年代的170余頭增長到現在的300頭左右。
但幾十年來,野生亞洲象在西雙版納"吃不飽"的困局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
據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巧燕介紹,一頭成年的亞洲象每天需要吃200公斤的食物,而象的習性是邊走邊吃,各有各自的領地,再加上每個象家族的活動規律也不一樣。因此,每頭象需要十萬平方公裡的棲息地,這就與人活動重疊的範圍越來越大。
亞洲象喜歡活動的區域是海拔 900米以下,而這個區域也恰好是最適宜種橡膠樹的區域。"從景洪到勐臘的高速路,兩邊全是橡膠林,觸目驚心。"一位當地環保工作者說。
來自中國國家林業局西南林業局2018年的數據顯示,目前亞洲象活動區域約三分之二在保護區外,其原因一是保護區內植被逐漸茂密,林下亞洲象的食物減少,不利於亞洲象覓食和活動。研究表明,在保護區內亞洲象覓食行為多發生在稀樹灌木草叢中,其他植被很少被覓食利用,郁閉度(指森林中喬木樹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完全覆蓋地面為1)大於0.75的密林,很少發生覓食行為,不少象群到保護區外取食農作物;二是保護區的面積不足,並且成孤島狀態,滿足不了大象的遷移和覓食,導致大量象群在保護區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