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奪與掌握數據資料的戰爭
政治面方面,滴滴事件再次向所有大小企業重申:黨最大,不從者「雖遠必誅」,滴滴赴美上市前,據傳官方持「保留態度」,監管單位曾與滴滴進行「溝通」,但滴滴執意為之、甚至被認為有意造成「生米煮成熟飯」,官方出手懲罰才會如此激烈,這與先前馬雲一番批評監理單位的話後,迎來螞蟻金服IPO喊停、馬雲從公眾眼光中消失,可謂「前後輝映」。但經此事件後,應該不會再有不長眼的企業,連誰是老大都分不清了吧?
在地緣政治、中美競逐上,滴滴事件可看出2件事:一個是中美兩國都加強對本國數據的監控與掌握,監管單位對滴滴的不滿,有一項就是要求其修改圖資但公司未答應,傳聞中的「罪名」也包括「洩露數據給美方」。從之後宣布未來將由「國家網信辦」主導監管大陸企業在美上市的工作,及有官方色彩的《環球時報》評論稱,決不能讓任何一家互聯網巨頭成為比國家掌握還詳細的中國人個人信息的超級數據庫,更不能給它們對那些數據的隨意使用權,應該就可看出這點。
第二個是:有意無意之間,中美走在金融脫鉤路上,很可能川普作不到的事,習近平幫他作到。川普一直想逼迫中企從美國下市,同時要以嚴厲的規範讓中企再難來美上市,但實際上中企還是持續赴美上市。經過這次的「滴滴震撼」後,至少短期內中企應會收斂─事件後已有數家中企取消赴美IPO,包括阿里巴巴投資的醫療數據公司零氪科技、健身應用程式「Keep」、Podcast分享平台「喜馬拉雅」……,至於這是短期「避風頭」現象,還是長期現象,就必須再觀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