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預期,指揮中心周五宣布下周一起降為二級警戒,能降級的數字依據,當然就是每日確診人數,從三位數字的高峰,降到數十人甚至十多人,疫情較先前緩和,因此可降為二級警戒;但另一個重要、導致必須儘快降級的數字則是隱而未見:快速走高的失業率,已創下10年新高矣。
相較於2周前的「微解封」,這次解除三級警戒降到二級,不過是「加強版」的二級警戒,因此規範較先前的二級警戒嚴格,但對民眾與業者而言,還是「比較有感」了。雖然如外出全程戴口罩、實聯制、社交距離、場所總量管制…等要求仍在,但原本不開放的諸多場所如幼兒園、補習班…、婚宴公祭、宗教集會等,在一定規範、符合管理機關防疫管理要求下,可以開放;餐廳內用在上回微解封時已開放,惟地方政府都保守以對而未實際開放,但相較2周前,現在的開放在時機上應更成熟;還有國旅開放從9人以下放寬為50人,還有室內與室外活動人數上限也放寬。
整體而言,這些放寬是比較「有感」了,不僅一般民眾活動受到的限制變小,更重要的是放寬後的標準,對經濟活動已屬「可操作」;例如原來室內5人、室外10人的限制,根據不可能舉辦任何活動,因為規模太小、毫無效益,但放寬為室內50人、室外100人後,至少是一個可舉辦活動的「適量規模」。國旅人數的放寬情況雷同,同樣派出領隊、導遊司機各一名,去帶9人以下的隊跟帶30人、50人的隊伍,成本效益的計算是天差地遠。
因此,這次終於決定降為二級警戒,除了確診人數下降、疫苗注射率增加等因素外,經濟考量是另外一個重點,而且目標不是總體經濟面,而是為了內需服務業,最明顯反應此情況的就是失業率。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的6月失業率,從5月的4.11%一口氣上升0.69個百分點至4.8%;每年6月之後的失業率一定會走高,因為畢業生開始進入職場,但即使經季節調整後的失業率也是高達4.76%,這2個數字都是2010年11月以來的10年新高,顯然這個走高不能用畢業生進入職場因素可以解釋。
坦白說,純粹看總體經濟數字,這個失業率「不該出現」,因為根據官方預測,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5.46%,是近11年的高點,平均每人GDP可達3.2萬美元,怎麼都該是好年冬,失業率不該直線上升。不過,這個亮麗的總體經濟數字多是製造業與出口創造,看看製造業生產指數已連續16個月成長、出口連續12個月正成長,6月出口年增率高達35%,大概就知道這個總體經濟數字的領航者在那裡了。
五月新冠疫情再起,確診與死亡人數快速增加攀高點,全台在五月中之後即進入三級警戒,至少已超過兩個月,這段時間國內工業、製造業生產幾乎完全不受影響,但內需服務業則受重創:所有大型活動停辦、娛樂場所關閉、觀光與其相關產業幾近完全停擺…..,這種情況下,內需服務業不裁員已經了不起了,更別期望其增加雇員;數字上也確實如此:近月就業人數不增反減、而且7-8成是來自服務業。
如果看過去幾年增加的就業機會分布,就會更清楚:近6成屬服務業,製造業占比近3成,而服務業中,單是批發零售業一項就占比15%,住宿及餐飲業者占約7%.....,當這些產業都陷入困境甚至停擺時,當然不會增加雇用,此所以失業率快速跳升到10年新高的原因。
面對新冠疫情,每個政府總是不得不在封鎖防疫、經濟開放、民眾生計等彼此有衝突的標準間努力拿捏、天人交戰,台灣在疫情走緩後,不論是考量到實際需求、或是民眾的生計、失業率走高,當然,還有「越來越關不住」的民眾(看微解封後的市況即看得出)等因素下,降為二級警戒已屬必然。不過,民眾也要有心理準備:確診人數可能又會增加、失業率也會持續走高,在疫苗注射率達到一定水準前,這些問題都無法根本解決;更長遠而言,則是要作好與病毒共存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