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規劃地下空間的方式,將決定該國城市在下個世紀能被拯救或摧毀。」
中國內陸城市幾乎每年都受到洪水圍城的威脅,去年夏天,中國南方發生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洪災,導致279人死亡與失蹤。過去一周,「千年一遇」的豪大雨襲擊河南省中部,水壩決堤,道路被淹,地鐵與隧道瞬間被滅頂;17日至20日,省會鄭州創下617.1毫米降雨量,幾乎相當於一整年的降雨在短短3天內傾倒。
關注中國時事的英文網站「第六聲」(Sixth Tone)23日刊出中國農業大學發展管理系副教授孔鋒投書,直指中國現代城市不能抵禦極端天氣,是因為地下開發肆無忌憚,使城市地下空間無法充分發揮蓄水功能,加劇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
「雖然中國大部分城市基礎建設相對較新(近40年快速工業化的產物),但大多數仍然沒有為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做好準備,尤其是城市地下排水系統,在防洪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卻往往被忽視或濫用,」孔鋒強調,鄭州的地下空間不僅沒辦法協助蓄水、排水,反倒是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最大原因之一。
當地政府明知暴雨已至,水利局發布洪水紅色預警,卻沒有及時關閉當地最繁忙的地鐵5號線,導致至少12人喪生,地鐵站淹水整整4天,仍尚未完成排水搜救工作。孔鋒表示:「鄭州地鐵的悲劇是對決策者的警鐘,要考慮到地下空間在未來災難中的作用和安全性。」
能夠避免極端天氣災害的城市,其地下空間應能用於蓄水,下水道可以排放洪水,低窪地帶或停車場可以幫助控制地面上的徑流。但孔鋒認為,多數中國城市是建築往高處建,地下空間往深處挖,缺乏前瞻性與整體規劃,地下商店街、地鐵、地下管線等項目過於密集且錯綜複雜,當局必須設立更完善的安全評估與限制,「終止過度開發──至少必須留下一些地下空間來應對豪雨。」
城市難題:極端降雨越來越頻繁,但地下空間規劃混亂
極端天氣事件已經成為極其危險的常態,中國和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需要面對現實。前幾年河南省發生大旱,這一年卻淹成水鄉,在20日一個小時內,降雨量高達200毫米,打破中國每小時降雨記錄。到23日中午,洪水已造成至少51人死亡,近 400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估計達65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81億元)。
自1961年以來,中國一年比一年更頻繁發生暴雨:1960年代,特強降雨每年約占中國所有降雨的10%至15%;自2000年以來,特強降雨比例上升到20%。近年來,即使是乾燥的西北部內陸城市也出現了強降雨情況,2018年新疆西北部的秦城鎮在一小時內遭遇110毫米的降雨,是新疆年降雨量(約52.4毫米)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