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只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還是新4軍事件爆發80周年,兩起事件在國共關係史上都扮演了巨大的角色。
尤其80年前的新4軍事件,即大陸方面所稱的「皖南事件」,更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分水嶺。顧祝同將軍率領第3戰區主力部隊包圍並殲滅新4軍,不只象徵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名存實亡,還給抗戰初期以來中華民國與蘇聯的軍事合作畫下句點。
雜牌部隊獲得重慶抗日政權默許「反共」
自此之後,重慶國民政府一邊指揮中央軍在正面戰場迎戰日軍,暗中則默許敵後戰場上的雜牌軍接受日偽改編,利用今日的敵人消滅未來的敵人。類似偷雞摸狗的小動作,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有幹過,所以也不要站在80年後的道德制高點,去批評當年的國民政府「賣國」。畢竟對當年的重慶(蔣中正政府)、延安(中共政府)還是南京(汪精衛政府)三方而言,比該如何抗日或者要不要抗日而言,更重要的還是「生存」。
關於國民政府「利用日偽」反共一事,可參考筆者今年4月11日刊登在《風傳媒》的文章〈抗戰時國軍有沒有與日軍聯手反共?〉。本文則要聚焦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既然許多雜牌部隊是獲得重慶抗日政權默許,接受南京親日政權改編為和平建國軍,以「偽軍」的名義反共,那麼蔣中正與汪精衛領導的兩個國民政府,到底誰比較反共。
自1984年,中國大陸首度公開承認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的貢獻以來,許多大陸人還有台灣的統派深藍都相信,蔣中正無論再怎麼反共,在民族大義面前還是會守住底線,與中國共產黨共同抵禦外侮。只有「大漢奸」汪精衛,會把與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衝突置於民族聖戰之上,勾結外敵日本人一起打擊8路軍和新4軍。
於是今天堅持反共,堅持捍衛中華民國體制,或者不願意討好中共到放棄自尊的藍營政治人物,比如蔣萬安、江啟臣甚至是馬英九,時常會被大陸或者台灣深藍網友攻擊為「汪精衛的繼承者」,甚至是「蔣家的叛徒」。如果我們順著這些大陸或者深藍網友的邏輯走下去,可能會真的開始懷疑,1949年以後在台灣領導中華民國政府反共抗俄的領袖,到底是蔣中正還是汪精衛起來了。
比較「清黨」與「分共」
可其實我們比較一下蔣中正在1927年4月12日發動的「清黨」,還有汪精衛在1927年7月15日宣布的「分共」,便能看出兩人究竟是誰對中共比較敵視。
蔣中正與汪精衛對到底該不該延續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的爭議,從一開始就是導致他們倆人分裂的頭號原因。蔣中正對共產黨人還有左派國民黨人的痛下殺手,讓汪精衛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下令開除蔣中正的中國國民黨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