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虱目魚跟台灣鯛的啟示

2018-01-17 07:00

? 人氣

作者指出,政府數十年來,寧願發災後補助,卻從沒有為虱目魚養殖戶做研究,如何降低寒害?(資料照,高雄市政府提供)

作者指出,政府數十年來,寧願發災後補助,卻從沒有為虱目魚養殖戶做研究,如何降低寒害?(資料照,高雄市政府提供)

上週寒流過境,天氣一轉好,養殖後農民趕緊搶收虱目魚,或撈死魚、或補注井水加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看到這種新聞很難過,可是為農民難過的成分遠不及「怎麼年年這樣?」的難過。

從小長在南部鄉下,每當有寒流警報,就看見魚塭旁邊燒起了稻草,同學告訴我,不然魚會被凍死。後來為了空污不許燃燒稻草,於是每逢寒流必定「養殖魚業受寒害嚴重,向政府申請補助」,心裡總不免想,政府為什麼寧願做災後補助,不研究如何對抗寒害?

以往每次坐火車,看到沿線魚塭的水車打水景象,數十年如一日,心裡只有熟悉感而無他想。可是前不久看到電視節目上,大陸的淡水漁業養殖戶改良他的魚塭增氧設備,不再用水車打水,而在魚塭底部埋管打氣泡,如我們的客廳魚缸那樣,照他的說法,「這樣不但魚養得好,還更省電」。及至這回看到虱目魚寒害報導,心裡就想,如果是埋管打氣,寒流來時只要將空氣加溫即可,就不必再用井水加溫那種老方法了。轉念又想,為什麼我們的政府數十年來,寧願發災後補助,卻從來沒有為養殖戶農民做研究,如何降低寒害?

答案很簡單,根本沒心,所以沒想。

五代時,後唐明宗李嗣源問樞密使(國防部長)范延光:「全國有多少匹戰馬?」范延光答:「3萬5千匹。」李嗣源嘆息說:「從前太祖(李克用)在太原時,騎兵才7千,莊宗(李存勖)時也僅一萬戰馬。現在養了這麼多戰馬,天下仍未能一統,顯示我練兵還不夠用心。」

范延光回奏:「國家養戰馬太多了,一名騎兵可以養5名步兵,3萬5千名騎兵足可供應15萬步兵,養那麼多騎兵卻不能發揮應有作用(一統天下),徒然耗費國家財政而已。」

李嗣源說:「誠如你所言,為厚養騎兵而使百姓窮困,百姓何堪?」

然而,李嗣源嘴上這麼說,實質上並未減少騎兵數量。在那次對話之後,史書又有一項記載:明宗問「現在養馬多少」,范延光回答「5萬」!那就叫做「有口沒心」,而李嗣源口上說的就叫做「文青式語言」。范延光那次更上奏:「國家歲用,養馬站了10分之7。」李嗣源聽了,只稱讚他「說的很好」。事實上,五代十國兵連禍結,騎兵是打仗主力,騎兵輸人則政權不保,所以騎兵不可能減少。

今天呢?民主政治不再槍桿子裡出政權,而是選票裡出政權。蔡英文前年獲得選民認同,她大概以為是靠她的文青式語言吧,否則不應該會「民調愈低,文青式語言愈多」才對。勞基法就不說了,就拿虱目魚為例子:

兩岸關係在蔡英文執政後急凍,台南虱目魚與大陸契作也在2016年喊卡,依台南市虱目魚養殖協會理事長王文宗的計算,以一年契作360萬台斤換算,銷售金額大約1億多元,就這樣憑空蒸發了。蔡英文是怎麼想的?台南的虱目魚養殖戶下次會投票給她,還是他的對手?

套用前述後唐明宗李嗣源的邏輯,騎兵才是政權基礎,所以斷不可減少,但范延光是一位重要幹部,他心疼戰馬吃掉了百姓生計,所以必須用文青式語言安撫之。但是蔡英文連「為了對北京冷戰,害得養殖戶生計受影響」都不肯說,那可比李嗣源還不如了。

大家多多少少都吃過虱目魚,但你知道虱目魚之於台灣的意義嗎?(圖/小興 蠟筆@flickr)
兩岸關係在蔡英文執政後急凍,台南虱目魚與大陸契作也在2016年喊卡,依台南市虱目魚養殖協會理事長王文宗的計算,憑空蒸發了1億多元。(圖/小興蠟筆@flickr)

媒體又報導,在虱目魚契作喊卡之後,很多養殖戶轉而飼養台灣鯛,卻因此使得台灣鯛價格大跌,於是原來的跟後來的養殖戶都慘賠。

台灣鯛是什麼魚?牠是原產非洲的淡水魚,兩位台籍日本兵,一位姓吳、一位姓郭,將牠從東南亞引進台灣,所以在台灣稱為吳郭魚。吳郭魚經過台灣的養殖戶品種改良以後,獲得歐洲消費者的認同,以台灣鯛的品牌打開市場,現在已經是台灣之光。

台灣鯛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不要小鼻子小眼睛的計較「牠是哪裡出生」,只要能在台灣「品種改良」,就應該一視同仁當作「台灣之光」。而且目光要放大放遠,看到全球市場,不要小鼻子小眼睛成天只盯著海峽中線,走不出去。

(取自台灣鯛協會)
作者認為,台灣鯛給我們的啟示是,目光要放大放遠,看到全球市場,不要小鼻子小眼睛成天只盯著海峽中線,走不出去。(資料照,取自台灣鯛協會)

能放開胸懷、放眼世界,就能成為「台灣鯛」;故步自封、目光短淺,就會像「虱目魚」那樣,聽到「大陸強烈冷氣團來襲」就懷憂喪志。

*作者為專欄作家。更多好文請看〈公孫策說不測風雲〉臉書紛絲專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