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退經常變勸進!你一禁止,人們更想這麼做:「關你X事,這是我的自由!」:《如何改變一個人》選摘(1)

2021-08-09 04:20

? 人氣

美式足球明星羅伯.格隆考夫斯基(Rob “Gronk” Gronkowski)呼籲民眾不要吃下洗衣膠囊。(翻攝自汰漬twitter)
美式足球明星羅伯.格隆考夫斯基(Rob “Gronk” Gronkowski)呼籲民眾不要吃下洗衣膠囊。(翻攝自twitter)

影片的結尾附上警語:「洗衣膠囊是高濃縮洗衣精,唯一的用途是洗衣服。」彷彿這樣還不夠清楚,影片再度引用格隆考的話,加上文字警示:「不能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此外,格隆考在影片上線兩小時後,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跟進。「我和汰漬結盟,千萬別忘了,汰漬洗衣膠囊的用途是洗衣服。」格隆考在推特上發文,「其他的事統統不行!」

這下好了,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數十年來,標準做法是警告民眾某件事有害健康。少吃油、別酒駕、繫好你的安全帶。挑一件與健康有關的事,加上提醒:如果是好事,就叫民眾做。如果是壞事,就要民眾別做。過去五十年間,公共健康的訊息基本上換湯不換藥。

也難怪寶僑認為他們也該這麼做。汰漬的主管八成覺得,這也太離譜,居然還得出聲提醒這種事。到底是誰會認為,吃下醇基乙氧基硫酸鈉鹽和丙二醇是好點子?畢竟網站上已經清楚寫明:「請勿讓孩童拿取。」找來運動明星格隆考告訴大家洗衣膠囊不能吃,大眾應該就會明白,不再猶豫到底可不可食。

然而,事情沒朝他們想要的方向發展。

格隆考與汰漬提醒民眾洗衣膠囊不能吃之後,Google上的「汰漬洗衣膠囊」搜尋立刻飆到史上新高,四天後成長兩倍以上。一星期內,搜尋次數增加近700%。

糟糕的是,這個流量不是來自關切的家長上網搜尋,想了解為什麼汰漬要在推特上提醒這麼明顯的事。造訪毒物控制中心網站的人次也激增。

2016年一整年,青少年攝食、吸入或吞噬洗衣膠囊僅三十九例。汰漬宣布不能吃之後的數十天內,人數增為兩倍。幾個月內,人數達前兩年相加的兩倍。

汰漬的努力收到反效果。

「汰漬洗衣膠囊大挑戰」的例子感覺很不尋常,但實際上是相當常見的現象。請陪審員忽視無法當成呈堂證供的證詞,反而會讓他們更加看重那些證詞。勸人別喝酒的標語,反而導致大學生狂飲。試圖說服民眾抽菸有害健康,反而讓人在日後躍躍欲試。

在上述的例子與其他類似的情況裡,勸退反而會變成勸進。命令青少年不准跟某個人交往,反而讓那人變得更有吸引力。叫人別做某件事會產生反效果:你一禁止,他們就更想那麼做

抽菸(示意圖/pakutaso)
試圖說服民眾抽菸有害健康,反而讓人在日後躍躍欲試。(示意圖/pakutaso)

人需要自由與自主權

1970年代晚期,哈佛與耶魯的研究人員發表研究結果,解釋為什麼提出警訊會有反效果。

研究人員與地方上的安養院「亞頓之家」(Arden House)合作,進行一場簡單的實驗。某層樓的院民被提醒,他們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意思掌控生活,自行選擇房間要如何布置、是否希望安養院人員協助重新擺放家具。他們可以決定如何打發時間,是否要拜訪其他院友,或是想做點別的事。此外,院民還被提醒,要是有任何不開心的地方,可以提出意見,事情才能改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