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染性極強的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在中國至少17個省份蔓延,南京機場疫情傳播鏈截至4日已經出現至少580例,讓中國當局面臨新的防疫難題:一年多以來,曾經成功遏制病毒傳播的「個案清零」模式是否宣告結束?
與英國和新加坡的官員明確鼓勵人們「學會與病毒共存」不同,中國政府尚未正式改變防疫立場。但南京機場疫情自7月20日爆發至今已經2周,31個省市先後嚴令「非必要不出省市」,採取嚴格追蹤、隔離等措施,武漢政府3日宣佈將對全市1000萬人口進行核酸檢測,顯然疫情還沒有控制下來,
值得關注的是,南京機場工作人員的疫苗接種率達到90%左右,卻仍未阻止疫情蔓延。中國防疫專家認為中國國產疫苗應對變種病毒仍舊有效,但效力有所下降,這也促使專家們探討防控戰略的下一步。
上週,病毒學家張文宏提到:「我們曾經經過的還不是最艱難的,更艱難的是需要與病毒長期共存的智慧。」他撰文指出,最近南京爆發疫情「促使全國經受壓力測試,為未來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思考」,「數據告訴我們,即使我們每個人都在未來接種疫苗,新冠疫情仍會流行,只是流行的程度會降低,病死率可以降低。」
「清零」優點:制度優越感、避免不必要損失
關於中國「清零」優點的爭論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去年,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撰文呼籲政府調整「戰時清零」的路線,他寫道:「我認為,我們需要根據新冠的科學特性調整抗疫措施,在安全和繁榮之間尋找平衡點……我們需要接受新冠長期流行、和人類長期共存的現狀,放棄短期清零等不切實際的KPI(關鍵績效指標)。」
《衛報》(The Guardian)指出,過去一年,中國「清零」使公民過上基本與病毒隔絕的生活,只要出現零星病例,政府就會迅速防控。從政治層面來看,中國清零成功幫助其經濟增長,使得「中國制度優於西方」的說法受到大肆宣傳,其領導人習近平今年年初也曾自豪表示:「從世界各地不同領導層和(政治)系統的處理方式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誰做得更好。」
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終身教授張玉蛟指出,「零感染」是戰時狀態不得已的辦法,中國在過去的一年多內,通過嚴格的疫情管控,避免了不必要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但「清零」極其仰賴地方官員的表現。上週,河南省鄭州市衛健委主任付桂榮在該市通報幾例病例後,遭火速解僱。去年,付桂榮才因其對國家抗疫工作的貢獻而獲得國家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