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上月底(7月25日)抵達天津,展開為期兩天的訪華行程。翌日與中國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會面,為10月元首峰會進行鋪路。這是拜登總統就任七個月來,美方最高層級的官員來訪。會晤前雙方都以制裁手段下馬威,為自己的談判增加籌碼。劍拔弩張,頗有一觸即發的火藥味。
拜登(Joe Biden)上任後對華強硬可謂「川規拜隨」,不僅延續所有關稅、制裁、打壓,而且更加開戰線,從新疆等所謂人權議題上聯合盟友聲討,然而成效有限。例如在聯合國,美國與23個盟邦發表聲明涉及新疆問題,指責中國壓迫穆斯林。然而,伊斯蘭合作組織的57國沒有一個支持美國立場,反而其中有54國提出聲明,支持中國在新疆的政策。
美國通膨壓力加劇
不過衝突是表象,大國之所以為大國,就是在不觸及底線的領域,仍有務實合作的空間。中美貿易往來密切,和則兩利,鬥則兩敗俱傷。特別在美國通膨壓力加劇的當前,美國更是有求於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國與消費市場。
美國連續數月公布的消費物價指數(CPI)都創下近年新高。最新的CPI按年急升5.4%,為2008年8月以來最高。而更受聯準會關注的核心CPI(扣除食品和能源)按年升4.5%,更創下近30年紀錄!物價飛升固然有人口老化及疫情等驅動因素。不過前者是慢性的長期影響,後者則屬短期衝擊。真正關鍵的中期因素,可能是美國前後兩任總統所推動的美中對抗戰略。
全球化年代以來,跨國企業爭相建立全球供應鏈,尋找最便宜的原料、產品、物流與勞動力,惠及美國核心CPI於1990至2019年的三十年間僅升18%。不過,近年貧富懸殊加劇助長民粹主義萌芽,反全球化和保護主義崛起,逆轉了全球化進程。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科技戰等組合拳,而拜登延續這些關稅壁壘政策,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的關稅平均超過19%,較以往高出5倍。
貿易締造雙贏,而貿易戰則導致雙輸。因為貿易是基於比較利益法則,出於互利、自願原則而產生。反之,政府製造的人為干擾,只會徒然製造損及效率的無謂損失(deadweight loss)。固然,實力強的一方可以在貿易戰中犧牲短期利益,逼迫對方屈服,以汲取更大的利益。
葉倫放出檢討關稅壁壘的風向球
然而,美國開徵一年多關稅以來,不僅無損中國貨物出口到美國的增長,反而還間接推升了美國的通膨。因此,在通膨陰影下,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終於鬆口,放出檢討關稅壁壘的風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