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倫上周接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訪問時表示,拜登政府仍在審查去年初簽署的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認為協議未能解決兩國之間的基本問題。同時認為對價值3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可能損害了美國消費者的利益。
拜登上任歷時已7個月,財經官員從原先對中貿易的強硬立場,一轉到上周葉倫的「檢討」風聲,顯示美國對發動損人不利己的貿易戰,有改弦易轍的跡象。
事實上,需要檢討的不僅是自傷傷人、無濟於事的關稅措施,更應包括美中脫鉤的對抗思維。美國國內矛盾繁多:金融獨大、實業空虛、財政赤字惡化、種族衝突加劇、貧富差距擴大、黨派對立嚴重……等各種問題,歷歷在目顯示霸權黃昏的影子。值此日薄西山之際,對外合作互利,對內調養生息,才有助於政經文化影響力的延續。不思此道,卻想以打擊競爭對手的方式求勝,恐怕必然走向事與願違的結果。
以量化的數據來說,「美國全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今年出版的《瞭解美中脫鉤:宏觀趨勢與產業衝擊》(UNDERSTANDING U.S.-CHINA DECOUPLING: Macro Trends and Industry Impacts)報告,為脫鉤會替美國帶來多大損失,提供了一個相對可靠的分析。不僅對總體損失提出評估,對航空、半導體、化工、醫療器材等個別行業的損失也有具體詳盡分析。
損失多大,關鍵看脫鉤程度多深。假若只是對華進口貨物都加25%的關稅(而非完全脫鉤),直接損失已經非常巨大。全美每年GDP會因此減少1900億美元。何況,美中經貿關係並不只於貿易,若美國在大陸的投資額因脫鉤而導致要把在華資產賣掉一半,每年的投資盈利便要減少250億美元。美國的服務出口也會減少,每年少掉150億至300億美元。這些都是每年的損失,積累起來的金額更為可觀。
美國政治人為何篤信「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
對美國半導體產業而言,脫鉤會釀成全球科技供應鏈衝擊,導致一些外國廠商「去美國化」。中國會尋求自給自足,而失去大陸市場會使美國半導體行業整體產出損失高達540億至1240億美元,研發經費與資本支出都受影響,從而影響十萬人以上的工作崗位消失。
既然中美合作則互利,對立則互害。美國政客何以不斷篤信從「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等損人不利己的觀點呢?
去年十月,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研究員卜大年(Dan Blumenthal)出版《中國惡夢》(The China Nightmare: The Grand Ambitions of a Decaying State)一書,也在「論證」中國是如何的脆弱,隨時都會分崩離析。但正因中國內部脆弱,更顯得好大喜功,對外充滿野心。既然是外強中乾,只要斬斷與中國的科技合作、遏制中國的擴張,其內在矛盾已足可使國家崩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