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台積文化談到讀書人心中的天下世界

2018-01-26 06:00

? 人氣

這是亡命時仍能說出「光是車馬宴會,我豈為此而來?」的胡蘭成在回憶年輕時留下的文字,短短幾行便不經意地道出文人不安現狀、不受約束的性格。當然,這樣的性格讓胡蘭成不久後便把郵局的這份差事給丟了。而這差事的內容,就好似今天的科技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由於胡在愛情及政治上的搖擺,造成他至今蓋棺猶未能定的評價,但我認為不應以人廢言。況且,成一家言並不容易,在文學及思想上,胡蘭成確實有其獨到之處。

讀書人既不安於現狀,當然也不會屈服於強權,讓我想起了袁紹。

董卓進京後果於殺戮,袁紹面對這樣的人物,卻仍能當面對董卓說出:「天下健者,豈唯董公。」如此的壯志豪語後掉頭就走。袁紹因在官渡之戰輸給了曹操而為後世所笑,但其年輕時這種不向強權屈服的風格態度,亦不是所有官宦世家子弟所能擁有的氣魄。

不屈服於強權,又能為理想捨身的讀書人,讓我想起了譚嗣同。

詩無達詁,譚嗣同的詩向來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但「焉能忍此而終古,亦與之為無町畦。」「徐甲儻容心懺悔,願身成骨骨成灰。」等句子卻已充分反映出他的思想中,認為只有為大的目標去努力、去奮鬥、去捨身才是有意義的。這個目標,卻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虛榮心及政治野心。而是為了成千上萬的人民甚至是下一代的未來不顧一切。

最後,我想起了孔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因為有了孔夫子,知識才在民間發了芽。但我認為,即便沒有孔夫子,知識終究會在民間遍地開花的。對於我們來說,孔子的重要,不是生硬死板的知識,而是哲學、而是做人處事的道理。

孔子:決戰春秋 劇照
作者認為,孔子的重要,不是生硬死板的知識,而是哲學、而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圖為孔子:決戰春秋劇照。(取自豆瓣電影網)

孔子曾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這時,有一些人就感到了一些違和。他們會想既然如此,那為何孔老夫子要四處周遊,甚至一度差點困死在陳、蔡之間呢?

有人認為老夫子是為了求官。但我更認為他是為了實現抱負。這個抱負,不是暴虎馮河的捨身,而是早已想過一切,深覺無以霹靂手段無以救蒼生。好似譚嗣同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改變現狀,進則讓國家有個更好的未來,退則讓自己的理想能夠實踐,便是這類人的使命。前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者至少會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就像我走出晶圓廠開咖啡店的學長。

他們要的是成就感,他們心中所盼望的是這個世界因為他們而變得更好,或至少有了些改變。「小確幸」是滿足不了他們的。

因此,看了這類讀書人的性格再回頭看台積電的文化。他們的理想與抱負,是不會也不可能出現在台積電生硬的教條與制度裡,但會出現在張忠謀的身上。

好似佛教裡的身即是法,張忠謀以身試法再以法度人,在他的血液裡,有著父母對人生的壯志未酬、有著國共內戰所造成的顛沛流離與生離死別、有著赴美念書時的志得意滿卻又去國懷鄉。因此,儘管他在美國擁有極為崇高的社會地位,但他最終卻還是選擇放棄一切回到台灣。雖然沒有如革命般的危險,但對他來說畢竟也是人生的一場冒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