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門診中經常有病人問我:「醫師你覺得打甚麼疫苗比較好?」「打高端好嗎?」
有人會告訴我高端疫苗的安全性比mRNA或AZ疫苗好,而高端疫苗預防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應該」不會太差,但是對醫師來講,我們能夠告訴病人:「有效性應該沒問題」嗎?只因為臨床研究結果施打者有產生夠多的抗體?
任何使用在我們身上的藥物,首先要問的是安全性,高端或聯亞疫苗根據3000多人的二期研究,就能保證病人施打後的安全性嗎?
3000人並無法真正保證疫苗安全
其實安全性不是一期、二期,甚至三期臨床研究可以回答的問題,以前最著名的例子是止痛藥偉克適(Vioxx)被下市。止痛藥(NSAID非類固醇抗發炎這一大類)雖然有腎功能受損的輕微危險性,但是作為的短期使用,一般來說我們覺得風險很低,是可以接受的。
過了許多年,直到有個偉克適用在大腸癌預防的研究,竟然發現長期的固定使用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心肌梗塞、腦中風),後來才慘遭下市。相同的例子是降血脂藥物,原本也認為是安全的,直到有一些肌肉破壞、產生腎衰竭的案例,才知道其危險性足以致死,需要謹慎使用。
mRNA或AZ疫苗也是一樣,三期研究好幾萬的受測者並沒有發現血栓、心肌炎跟疫苗的關聯,直到大量施打才確認。問題出在血栓、心肌炎都是十萬分之一以下的發生率,屬於很罕見的副作用,幾萬人的三期搞不好連一個都沒發生過。
高端或聯亞疫苗主要抗原是棘蛋白,經驗上棘蛋白做成的疫苗確實副作用較少,安全性很高,但是棘蛋白之外,還有新的佐劑呢?製程呢?只做3000人的研究,包含安慰劑組,連萬分之一的副作用都不容易偵測到, 千分之一的副作用也不容易證明其關聯性,最多只能做到發現少見副作用,百分之一以上的程度。誰好大的膽子說高端或聯亞疫苗安全性一定沒問題。3000人研究的安全性頂多只能說明一件事,施打疫苗的不良影響跟不打疫苗相比──「利大於弊」。
真正的安全性往往需要上市之後數年、累積幾百萬的使用經驗之後才能確認,所以新藥品幾乎都會有上市之後的監測計畫。筆者之前曾任職於一家跨國藥廠,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看雪片般、從世界各國寄來的藥物副作用報告,這次EUA(緊急使用授權)要求的安全性監測報告根本叫「畫蛇添足」,那是一定要的好嗎?
免疫橋接是三期研究嗎?
答案是「不是」,高端疫苗之前宣布說要到巴拉圭做三期研究,計畫是收集1000個病人,跟AZ比較中和抗體的生成。但是三期研究的定義很清楚,是要確定一個藥物的療效,目前為止,不管美國、歐洲、日本,都沒有接受免疫橋接裡面用中和抗體作為療效的確認,更不要說EUA的核准,WHO(世界衛生組織)的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