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奧運會對中國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次,在很多方面折射出的改變,使其意義甚至超過北京奧運。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辦奧運會?
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競爭和合作是底色,合作往往以貿易的姿態呈現,競爭則多以戰爭的形式展開。19、20世紀人類社會整體跨過現代性門檻,奧運會滿足了一個需求——用一種和平的方式來滿足競爭天性。現代化的另一個產物是民族國家,於是以國家為單位進行體育競技成為國際間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其次,為什麼各個國家熱衷參加奧運會?因為這是凝聚民族認同感的絶佳舞台。
在工業革命初期,人們脫離土地和宗族,以個體身份參與社會分工,但是依然渴望族群認同感,於是足球流行起來,成為凝聚城市新興階層的利器。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第一個足球俱樂部產生於英國最早的煤鋼重鎮謝菲爾德。
同理,一戰之後,民族國家興起,二戰之後,殖民地紛紛獨立,一大批新建立的國家,亟需通過國際舞台上的體育勝利來凝聚民眾。中國也有這個需求,這就是為什麼1959年容國團拿下乒乓球世錦賽冠軍(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成為舉國大事。周恩來甚至認為容國團奪冠可以跟國慶十週年相提並論,於是當年成立一個乒乓球拍品牌「紅雙喜」。
為何中國女運動員是男的兩倍
80年代,國門再開,換了新氣象,中國繼1952年後再次參加奧運會。時隔32年後,亮相洛杉磯,豪取15金,成績斐然。李寧更是一個人拿了三金二銀一銅,當屆個人獎牌第一。但是蘇聯領著社會主義國家聯合抵制這屆奧運會,使金牌的「含金量」稀釋不少。果真88年再赴漢城奧運,中國僅獲五金。
不過這並不妨礙中國人的奧運金牌狂熱,一如中國改革開放後在經濟上對「世界500強」的追求和迷戀。這種狂熱並不是對於體育本身,而是急於通過金牌,凝聚認同感,提升自信心。彼時中國壓抑多年,擺到國際上,從各領域看都要啥啥不行,因此這方面需求極強。
那麼,怎麼提升金牌數?中國研究了一下,發現要巧取,換言之,哪個項目競爭小,搞哪個。蹦床上拿個金牌,跟籃球上拿個金牌沒啥區別,但難度上天壤之別。於是中國聚焦「小、巧、難、女、少」的項目,著力培養人才。
尤其是女子項目,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讓各國家女子項目的參與度和訓練強度都弱於男子,恰恰成了中國的發力方向。這種影響延續至今,這就是為什麼本屆奧運中國代表團女運動員是男運動員的兩倍。
金牌功利主義無所謂對錯,對於後發國家,這種策略能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但在個人層面,副作用不小。因為輸了,不僅關乎個人榮辱,還關乎國家榮譽。山呼海嘯的追捧,可能在失敗後就成了鋪天蓋地的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