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如同拜登總統(Joe Biden)在多個場合「宣傳」此法案所說,推動這項法案的一大目的,就是為了要在與中國競爭中取勝,因此這項法案至關重要。這項法案不僅僅關乎美國未來的國內發展,更攸關接下來美中競賽下的勝負。
美國國力將成為與中俄對抗之關鍵?
布林肯在演講中提及,現在中、俄兩國無論公開及私下正倡導「美國衰弱論」(“The Chinese and Russian governments, among others, are making the argument in public and privat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in decline.” )。如果美國現在對國內重建認真投資,沒什麼比這個方式能更快的平息這種「美國最好日子已經過去」的懷疑論。
(“Nothing would put to rest faster their specious argument about America’s best days being behind us than if the United States made serious investments in our domestic renewal right now.”)
此外,他還說美國團結盟友、投資國內、捍衛民主原則都能使盟國相信「美國回來了」(Aemrican Is back)。而美國的盟友和夥伴也樂見此事,因為美國越是強大,這些國家也能因此能受益。
《霧谷晶策》認為,布林肯說的這番發言,實際地點出當下「國際現實」。事實上,美國之所以在二戰後能長期盤踞「世界龍頭」寶座,就是依賴自身強大的國力所伴隨而來的「紅利」(如:盟友、文化認同、價值觀、軟實力等)。
現在若美國失去了以往於國際社會上領先的步伐,代表不僅是自身國力不如以往,也使其在國際上的領導地位受損,促使主要競爭對手中、俄從中獲利。而我們也認為,這是布林肯會將「國內重建」,視為外交政策優先事項的重要原因。
基礎建設法案的最後一哩路
拜登自3月份提出「基礎建設法案」(Infrastruture Bill)到現在約5個月時間。從最新發展來看,雖然目前預算上只有1.2兆美元,遠不及「最初方案」的2兆美元,但就目前參議院表決通過的發展來看,雖爭議不少,但整體仍算順利。
然而,參議院表決通過後,距離送到「橢圓形辦公室」給拜登簽署後生效前,仍要通過眾議院全院表決通過這最後一關。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指出,雖此法案通過參議院的審核,但許多民主黨人仍希望在這1.2兆美元的預算中,再加上高達3.5兆美元「社會基建方案」。即便民主黨於眾議院有多數優勢,要加上如此大筆的預算開支,勢必引來共和黨在眾議院裡的反對聲浪。另外,民主黨黨內建制派與進步派意見分歧,也可能就此擴大。(註:「社會基建方案」:包含兒童照顧、氣候變遷、醫療...等社會保護、社會救助部分。)
無論如何,這項法案在參議院通過表決的那一刻,就已是塵埃落定。雖未來法案內容仍需與眾議院通過版本,再進行協商後調整,對拜登政府和拜登總統本人來說,這不僅是一個政治上的勝利,若這項法案能成功推動,他勢必會在史冊上被記功一筆。
*作者致力於剖析當今「國際關係」、「外交政策」、「兩岸關係」、「時事議題」,促進台灣人在國際視野上的持續開拓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