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日前公布2017年經濟成長率為6.9%,高於外界預期,同時也是近7年來首次的加速,從各種數據來看,中國經濟應該是苦盡甘來,未來雖有風險,但相對過去幾年一路下行,路途已較平坦;對台灣及亞洲鄰國而言,對今年的出口表現也可以更安心了。
中國經濟成長率從2010年見頂後就逐年走低,原本官方還不時會祭出較強力的財政、貨幣政策來「保增長」,但每次政策出檯又會產生後遺症,不論是房地產飆漲的泡沫或是信貸泡沫、甚至是低效率又浪費資源的投資,都讓外界視中國經濟仍處於高風險。
不過,這2年北京在經濟的宏觀調控上,手法已更細緻,不再搞「撲天蓋地、大水漫漫」的刺激。此一政策與態度的轉變,從2016年5月時,中共「首席喉舌」的《人民日報》以頭版加2版,長達1.1萬字,高規格的刊出「權威人士」分析點評中國經濟的大文中,可看出其轉變了。
這位不具名的「權威人士」,外界視其為習近平身邊人,其所言有兩大重點,一個是承認經濟進入成長率較低的「新常態」。其說法是「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今後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旦回升就會持續上行並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
第二個重點是決定捨棄刺激政策,多著力結構調整。
依照「權威人士」的說法,「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如果急於克服下行壓力,槓桿率就會進一步提高」,但「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槓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那就要命了」;所以「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槓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
結論是「我們就明確了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而近2年來,中國的經濟政策,也大致依循此方向─雖然有微幅的財政或貨幣政策支撐經濟,但一來不再大手筆漫天撒錢,二來作法相對精準有效。此外,在所謂調整結構上,北京也持續「去產能」、整頓殭屍企業、放手讓無法生存的企業倒閉。北京定調只要「有質量(品質)的GDP」,污染嚴重、不符環保規定的工廠壓力漸大,近來發生的昆山台商出走潮即可看到其政策壓力。
當時,「權威人士」的定調是:未來經濟成長率在5-7%之間是一個「新常態」,這變成是官方接受又認可的成長率。去年原來官方定調的成長率是6-6.5%,最終開出紅盤達到6.9%,重要原因應是拜全球經濟復甦之賜。去年被認為是近十多年來,僅見的各經濟體全面復甦的一年,這也讓中國去年出口擺脫連續兩年衰退,去年出現10.8的成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