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意卿
2002年,羅利‧史都華(Rory Stewart)徒步走過剛被美國入侵的阿富汗,整整36天,以每天40公里、每日走8小時的速度,橫越阿富汗最與世隔絕的山區,進而完成他穿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六千里壯行之旅。此時,之前不讓他進入的塔利班政權仍散落在某些地區,獨身上路的他得以親身體會與了解阿富汗當地人對塔利班和各國入侵者的看法。這段經歷,他後來寫成《走過夾縫地帶》(The Places in Between)一書,獲得諸多文學及媒體推薦獎項,也被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追風箏的孩子》作者 Khaled Hosseini 推薦為了解阿富汗必讀的一本書。
羅利‧史都華是英國人,在香港出生,馬來西亞長大,在英軍短暫服役後,加入英國外交部。先後在印尼大使館、南斯拉夫及蒙特內哥羅(中港譯:黑山)工作的他,在2012年的BBC紀錄片《阿富汗:大博弈》(Afghanistan The Great Game)中,用老帝國的眼睛,以史為鑒,訪問了當年的俄國軍人、CIA探員和阿富汗市民,闡述了英國和俄國,以及此後二十年的美軍,如何被驕傲與恐懼驅動著進入阿富汗——這塊「帝國的墳墓」。
英國的淒厲撤退與阿富汗的第一次現代化
大約170年前,也曾有一位探險家、外交官冒險徒步進入阿富汗,幫助大英帝國認識阿富汗,也成了歷史上第一個阿富汗專家。但他沒有史都華這麼幸運。
還在十九世紀初期的阿富汗,只是俄國與英屬印度中間的一塊地,兩個帝國對它貧瘠的土地與生活在此的人民並無興趣,卻彼此都擔心對方的動態。英國尤其忌諱俄國會進攻印度,於是在1831年,出色的蘇格蘭探險家、外交官 Alexander Burnes 一個人徒步走進凶險的未知國度,靠著直覺和善意一路穿越,研究當地的民情與政局,將其經歷寫成了遊記。這一次探險家的穿越,驚動了原本就堤防著英國的俄國,他們也開始派人進入荒地。兩個帝國相互較勁,結果,英國下定決心出兵入駐阿富汗。
了解民情的 Burnes 建議當時的印度總督 George Eden 支持阿富汗本地的酋長 Dost Mohammed,然而總督並未接受他的建議,而是換上先前流亡的國王 Shuja Shah。
阿富汗人普遍將 Shuja Shah 看做異教徒的傀儡,他的暴政引發了當地民心的激烈反彈。不久,「英國人碰了當地女人」的謠言四起,Alexander Burnes 發覺一向與他友好的當地人突然目露兇光。暴民包圍了他的住處,他戴上頭巾從高處跳下,隨即被當地人認出、捉住、砍殺,歷史上第一位阿富汗專家的頭顱就這樣被掛在城中央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