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做到這點,只能根據個人記憶指出,就一般組參賽標準而言,幾十年來並沒有明顯變化,例如我還記得自己當時鉛球和跳遠的個人最佳記錄,都微幅超過當時的參賽標準,而40多年後的今天,鉛球的10米和跳遠的5米8,都還是略低於我當時的個人最佳記錄。
另一方面,翻出近年中學運動會的成績檔案之後就會發現,許多金牌得主的成績,已經接近或追上40多年前的國內頂尖水準。例如,2021年高中男生組跳遠金牌成績達到7米65,我念高中和大學時只有陳進龍的7米73超過這個數字,三級跳遠金牌的15米84,也足以和當時全國排名第一的黃媽龍爭勝負。
純粹就提升競技運動實力而言,比較近期的全中運、全大運、和全運會三者的競賽成績,更能夠突顯出體育班的貢獻。以2020年為例,高中男生組100公尺金牌10秒72,與全大運公開組第8名僅差0.01秒,在2019年全運會中可以拿到第5名;跳遠金牌7米37,足以獲得全大運公開組第3名,或2019年全運會第6名。
國中男生組的成績更是驚人,100公尺金牌10秒76,已經接近於全大運公開組第8名的10秒71,而且在2019年全運會中可以拿到第5名;跳遠金牌6米91,足以獲得全大運公開組第6名。
想像一下,一個還處在發育初期的小男生,就能夠在幾乎完全由體能高低決定勝負的運動項目上,勝過許多生理成熟、接近或處在個人巔峰狀態的國內頂尖選手,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國民體能和競技運動實力漸行漸遠,只是說明體育署的政策目標是在自打耳光,其實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國人的體能與健康狀況不盡理想確屬事實,尤其是眾所周知的「老年因病臥床,生活品質惡劣」,但這個問題來自於許多因素,與中小學體育班風馬牛不相及,而體育班在提升競技運動實力上確實效果卓著。
出路有限且就業競爭力低落
競技運動實力確實提高了,但隱憂也很快的浮現,這裡只提示我比較重視的兩點。其一,按照體育班設立辦法,學生只需要研習公民、體育學科、體育術科等課程,國英數理化史地通通不睬。這點在高中以下都是義務教育,而且體育班升學只考術科等前提下,自然沒什麼問題。
然而,大學運動相關科系招生人數有其上限,若不足以吸納全部有意願的考生,那麼體育班學生就會面臨指考成績不佳,無法與非體育班學生競爭的問題。
這個問題固然可以藉由歷史悠久的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辦法來獲得部分解決,但運動相關科系招生名額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體育署廣開門路,讓各校的非運動相關科系也可以招收運動績優生,而且針對未能在重大運動賽事中獲獎,不符合前述升學輔導辦法的學生,還提供特殊選才和甄選入學這兩種升學管道,由學校自訂報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