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走到三加十一這一步絕非偶然,第一,對蔡政府的外控機制全失;我們期待政務官即使不能負起責任倫理,至少要允許人民有監督的空間,目前的狀況看來,監督完全不可能;外界才剛露出監察院要調查疫情的風聲,就立即被扣上妨礙防疫的大帽子,然而這也純然是誤會,提議要調查的監委,反過來體諒指揮中心取得疫苗不易,還澄清調查陳時中的說法是有心人放話,這形同未查先低頭,一開始就矮了半截,那有獨立調查的可能!另外,作為疫情指揮官,陳時中直接對立法院負責,立院有權監督他的防疫作為;但從疫苗到三加十一,綠委全面噤聲(無人敢檢討陳時中),在野黨被刻意邊緣化,至此無民意機關已空洞化,人民其實已無發聲或監督管道。
「三加十一不是破口」已成蔡政府的「另類事實」
如果民意代表「失聲」,真正民意何在?這才是台灣民主最大的問題,坦白說,台灣已被龐大的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淹沒;大家現在都知道,「另類事實」一詞的起源,是因為川普新聞發言人宣稱其總統就職典禮是歷來參加人數最多的,當這個說法遇到反駁時,川普陣營以「另類事實」的說法回應,正如美國新聞界正確的以「另類事實不是事實」來反擊外,當政治人物、甚至國家領導人有意無意的提出「另類事實」時,對民主有更深的意涵,第一、有政治權力的人有重新界定事實、甚至說謊的權力,第二、所謂真相要看權力鬥爭的結果而定,而「另類事實」更是權力鬥爭最好的工具。
當蔡政府或陳時中連讓專家調查這個程序都跳過、也迴避立法院的監督時,「三加十一不是破口」已成一種「另類事實」,目的不在澄清事實,而是作為權鬥的工具,翻成白話文就是「相罵本」;這樣的策略民進黨行之有年,即使在執政後依然如此,面對輿論或是在野黨的批評,蔡政府想的不是以政策檢討來化解民怨,而是拿出「另類事實」作為支持者或網軍手中的工具,只要能混淆視聽、造成爭議,就可以破壞反彈民意的正當性;就三加十一這個例子而言,當要求政府負責的民意淪為只是一種說法,陳時中有可能就此全身而退。
最諷刺的是,就如柯文哲形容的,陳時中之前曾宣示為三加十一負責的意思原來就是「不負責」;更諷刺的是,當人民無法要求史上權力最大的防疫指揮官為疫情負責時,許多人現在唯一能冀求的就是:作為一個人,陳時中午夜夢迴時,會不會對原來不該去逝的8百位新冠犧牲者,有一絲絲的良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