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加速廢核、廢煤之路,明年底前所有核能電廠如期關閉,2038年之前關閉所有燃煤電廠。由於碳價越來越高,燒煤就像在燒錢,德國聯邦經濟能源部能源政策司長赫登(Thorsten Herdan)預期,市場力量會使得燃煤電廠提前關門。「德國政府大力發展氫能,投入90億歐元建立氫能價值鏈,並且將尋求與台灣的合作機會。」
德國9月底將舉行國會議員改選,選後新政府的重要任務是針對《氣候保護法》所訂2045年前達成「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的目標,提出具體的措施。
台德能源轉型論壇10日舉行線上會議,赫登發表演說時指出,德國憲法法庭要求聯邦政府訂定進步的氣候法,不能把問題留給下一代。聯邦政府提出新的《氣候保護法》,將德國「氣候中和」的目標從2050年提前至2045年。這對德國的工業、能源、運輸和建築等,公與私部門,每個部門都面臨極大的挑戰,到了2045年,所有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必須達到氣候中和,溫室氣體排放要降為零,可能還要把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抽出來。
在此之前,德國原來的目標是在2050年之前,減碳80%。赫登表示,工業界主要成員以往總是強調自己屬於那剩下的20%,可以擁有排碳權,現在這些空間都沒了。
400億歐元助轉型 結合工業、能源與氣候的策略
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德國聯邦政府通過振興方案,在1300億歐元的振興預算中,提撥400億歐元用於協助產業能源轉型與氣候保護。赫登表示,這是一筆龐大的預算,協助工業邁向「氣候中和」,提升工業的競爭力,投資有助於「氣候中和」的資產,這是一項結合工業、能源和氣候的策略。
德國明年底前廢核,而且廢煤時間可望提前。赫登指出,「由於碳價格高漲,沒有人想投資燃煤電廠,金融業對這類投資案也興趣缺缺,我認為市場力量會迫使燃煤電廠提早關門。在廢煤之後,氫能是最佳替代選項。未來必須發展更多再生能源,發展綠氫。我們的目標是協助能源產業去碳,同時也要協助其他所有工業去碳。」
「氫能是未來能源,德國積極找尋國際合作機會。」赫登回答《風傳媒》提問時表示,德國聯邦政府去年提出「氫能戰略」,主要有兩大項,包括在德國境內建立氫能生產鏈,並且從其他國家進口氫能。目前有62個計畫正在進行。
台德合作商機 看好離岸風電結合氫能生產
他表示,「台灣在離岸風電方面有很大濳力,離岸風電可以結合氫能生產,德國與台灣有很大合作機會。可以利用風電需求不高時,把多出來的風電用來生產綠氫。」
由於目前氫能的成本高,必須擴大市場,讓價格逐步降下來。他說,德國聯邦政府提出90億歐元預算發展氫能,其中70億歐元用於建立德國境內的氫經濟,另20億歐元用於國際合作計畫,包括與台灣的合作。
論壇中,經濟部能源局局長游振偉表示,蔡英文總統已宣示將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台灣也將發展氫能。德方詢問,台灣是否有具體計畫,可惜,台灣目前尚未提出淨零路徑,也沒有氫能戰略。
從德國能源轉型的經驗可以發現,早期再生能源價格高昂,德國政府以躉購制度補貼,提供20年保證收購,使得再生能源穩定成長。過去10年來,再生能源價格已大幅下降逾8成,預估未來20年,再生能源市場持續擴大,價格還會再降。同樣地,氫能在發展初期,成本較高,但隨著市場擴大,價格可望逐步下降。
台灣若要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除了太陽能、風能之外,氫能是必要的選項。國際上,德、英之外,日、韓也投入大筆預算積極發展氫能,做為零碳策略的一環,台灣若要發展氫能,取代天然氣,必須擬定「氫能戰略」,讓企業有所依循,不能只有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