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持續成長,受雇人員薪資(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僅微幅成長;再納入物價指數後,則呈現實質薪資萎縮現象!為何我要討論這個議題?因為它間接地牽涉學術倫理,也直接地牽涉學術道德(知識份子的學術責任)。
受雇人員薪資包含工資(wage)、薪資(salary)與其他獎金,「受雇人員補償」(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是國家會計系統(SNA 2008)用語,主計處將它翻譯為「受雇人員報酬」,中國大陸則翻譯為「雇員報酬」。SNA是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歐盟委員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五個單位共同制定。透過網路搜尋“SNA 2008”或“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2008”,即可免費下載之;它的英文版厚達700頁,簡字版則400多頁。
先利用三張圖形說明,台灣的受雇人員薪資是否過低?是否相對於其他國家萎縮?圖1與圖2的數字來源是行政院主計處,圖3數字來源是OECD網頁。
從經濟學課程談起
經濟力量,甚至可形容為「國家力量」、「區域力量」、重要性、影響性等概念的指標是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GDP的實質成長情形(扣除物價成長的影響),就是經濟成長。GDP的第一個英文字母G代表毛額(Gross),意味必須扣除來自他國的貢獻,它的概念相當於毛利(Gross profits)等於收入減去成本。例如,一雙皮鞋賣得1,000元(最終產品價值),其中的100元是進口牛皮的成本,這雙皮鞋對台灣的GDP貢獻是900元。GDP的第二個英文字母D是為了強調特定區域內的(Domestic)產出,以台灣而言,就是必須台灣地域內產生(Made in Taiwan)。GDP的第三個英文字母P代表產品或產出(Product),包含財貨與服務(goods and services)。
GDP的分析面向與統計方式有三種:生產面、支出面、所得面(分配面)。我現在僅針對所得面進行分析,說明台灣的上班族薪資是否過低?辛苦的成果流向何處?
將GDP依照所得面(分配面)拆解是:受雇人員報酬、營業盈餘(包含租金、利息、股利)、固定資本消耗與生產及進口稅淨額(間接稅淨額),如圖1所示。以2016年為例,受僱人員報酬是7兆5,071.55億台幣,營業盈餘5兆9,978.65億元,固定資本消耗2兆6,728.32億元,間接稅9,568.86億元,以上數字的總和是17兆1,347.38億元台幣,就是台灣的最近一年GDP(國內生產毛額)。將這個數字除以台灣的2,349萬人口,得到72萬9,381元就是每人GDP,大約是2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