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二:美國對兩岸進行雙重威懾,在台海問題上希望雙方克制、息事寧人,這種情況仍具可能性。若是將前一種情境中,施加手段的物件進行互換,則就是另一種情境。
例如對中國大陸發出戰略模糊信號,告知其台灣有美國的可能保護,希望不要亂來,同時對台方台灣發出戰略模糊信號,告知其台灣美國可能不會保護,希望不要冒進。但就美國的國家利益而言,這一情境可能性較第一種小。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拜登政府真的失誤頻現,不過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最小。總的來說,美方就是以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相結合的戰略忽悠,誘發對方產生認知失調的錯誤知覺。
兩岸決策者對信號認知的評估需要思考問題
對於美國的這一手段,兩岸決策者對信號認知的評估,需要思考3個問題,1是一個爭議問題是否可以孤立起來考慮,2是需要考慮對方在不同解決方案的反應,3是要意識到這些評估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影響。
具體針對這一事件而言,兩岸間需要正確向對方解釋自己的意圖,並用對方能夠理解的話語;同時,需要正確理解對方的意圖,在什麼條件下會有什麼意圖,以增強對方安全感與信任,同時恰當示好讓步,用「正確知覺」來應對美國希望產生的「錯誤知覺」,擺脫美國「戰略忽悠」。
*作者侯長坤為台灣大學博士研究生、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吳易霜為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候選人。本文原刊《國觀智庫》微信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