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拉警報中的就業市場

2021-08-28 07:20

? 人氣

三級警戒重創就業市場,雖然在解除後失業率回降,但從低工時人數仍多顯示就業市場仍險峻。(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三級警戒重創就業市場,雖然在解除後失業率回降,但從低工時人數仍多顯示就業市場仍險峻。(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雖有疫情干擾,但出口還是迭創新高、全年經濟成長率持續上調,這些亮麗的數字,讓人疏忽了拉警報中的就業市場,7月失業率是較6月下降,但其它數字顯示的卻是就業市場情勢仍險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正常情況下,就業市場是跟著整體經濟情況走;出口亮麗、企業業績擴張成長、經濟成長率走高,想當然爾就業市場也會好,因為企業都會增加雇用,不論是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或是想轉換工作的老鳥們,都更容易找到工作。

從總體觀點看,今年台灣經濟是表現良好:第2季經濟成長率7.47%、全年成長預測值5.46%,是2010年出口10%成長率後最佳的數字,平均每人GDP在台幣匯率升值的帶動下,今年也將跨過3萬美元關卡。至於出口則更不必多說了:出口連續13個月正成長,7月出口金額創單月新高、成長率高達34.7%,預期高成長的趨勢仍可持續一段時間。

但今年較特別的是:因疫情干擾因素造成經濟體內嚴重的不平衡,讓就業市場不再與總體經濟表現亦步亦趨了。

台灣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6成多,每年創造的就業機會也是6成多到7成左右,相較之下,現在成長率極高、火紅無比的出口主力:製造業,每年能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遠遠不如服務業,占比只有2成多。從5月中開始的三級警戒,造成許多服務業的重創,縱然只有2個多月就降2級、逐步解封,但服務業創造就業機會、吸納就業人口的能力亦大大折損,這個傷害與影響,恐怕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化解。

官方公布的就業數據很明顯的反應疫情對服務業就業市場的傷害。今年4月前,每個月的就業人數大體上都還是較上月增加,代表就業市場持續擴張,但從5月開始反轉,5月就業人數較上月減少12.6萬人,其中8.6萬人屬服務業;6月減少9.7萬人,其中9.4萬人屬服務業,而台灣正是從5月中開始進入三級警戒,疫情對服務業就業市場傷害之重由此可見。

反映在總體失業率上,就是從4月前不到4%的低點,快速上升,6月失業率已上揚到4.8%的10年半新高;如果觀察新增失業原因,5、6月增加的失業人數,幾乎是以關廠倒閉裁員為主,首次尋職的職場新鮮人不多。

但7、8月後必然有大批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找工作,將因此加重就業市場壓力。政府在7月下旬解除三級警戒,降為「加強版的二級警戒」,雖然是有確診人數減少、疫苗注射率提高等因素,不過,整體就業市場問題也是重要因素。如果不放鬆,向來吸納最多畢業生的服務業,就無能扮演增加就業角色,7、8月之後失業率就可能升破5%,幸而7月失業率回降到4.53%,未繼續上升,就業人數增加、且以服務業增加最多,如果能延續服務業景氣回升狀況,8月就業情況才有繼續改善的可能。

雖然7月的失業率回降,讓大家鬆了一口氣,但就業市場警報尚未解除。一個明顯的數據當然是7月4.53%的失業率,還是比原來疫情前3.6%多的失業率,高出近1個百分點,但更值得重視的是:低度就業情況仍嚴重。

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隨國內疫情好轉,7月時工時未達 35 小時者為 93 萬 7 千人,雖然較上月減少 4 萬 7 千人,但這個數字是讓人擔憂了。所謂「工時未達35小時」,不是指一週工時,而是指一個月的工時。換句話說,以每日8小時的標準工時計,這些人等於每個月只有不到5天有工作,雖然名義上是有工作、不被列入失業者,但其實已經是接近失業的「低度就業」。

這些低度就業者,大部份都非自願性的,在這波疫情再起之前,工時未達35小時的人數降到20萬人不到,最低是18.4萬人,5月疫情再起後馬上飆到79.2萬人,6月增為98.4萬人,7月才略微下降。

這些工時不足者以服務業為主,疫情的衝擊顯然持續存在於這些產業與勞工身上,相關單位切勿因失業率回降而以為就業市場已好轉,從工時不足人數來看,距離還遠得很,政府該以對症下藥的方式,減少工時不足人數。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