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習近平力推「共同富裕」爭取民心

2021-08-31 07:10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新華社)

中國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新華社)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8月17日在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中國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落實方式是透過國民收入「三次分配」,其中一次分配是工資,二次分配是稅收,三次分配是社會捐贈。

習喊出「共同富裕」的口號,在中共內外掀起一陣波瀾。西方媒體評論,這是對鄧小平當年所提「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政策,作出了重大修正。結合中共近期對中國大陸大型民企和高收入影視名人,展開的一連串「整肅」行動,讓外界質疑,莫非習的「共同富裕論」,是要藉「劫富濟貧」,搞「大鍋飯」和「平均主義」。但我是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來看待中共高調宣傳「共同富裕」,尤其在中共「20大」前,「維穩」對於習的順利延任是至關重要的。

習近平早在中共「19大」報告中,就已強調中共進入新時代後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矛盾必然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而「蘇東劇變」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共黨統治制度下,共黨雖擁有絕對的權力,但解決政治問題較易,解決社會問題較難。

在中國大陸,不平衡的現象首推區域差異。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去(2020)年GDP排名前10的城市中,僅有北京一座北方城市,南部的廣東省GDP超過11兆元,連續32年領先全國;而在31省市當中,青海省的GDP才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形成強烈對比。中共實施改革開放,引進市場經濟機制,使中國大陸的個人所得大為增加,也湧現了一大批富豪,使社會的貧富差距,尤其是城鄉差距,擴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更嚴重的是,對外開放就似「打開窗子,蒼蠅蚊子都飛了進來」,一些富豪從外面花花世界帶進來的,是炫富和糜爛的生活習氣。

鄧小平當初的希望是,部分富起來的人,能幫助尚未富起來的人;部分富起來的地方,能幫助尚未富起來的地方。鄧的立意甚佳,但知易行難,忽略了人性存有「死道友,不死貧道」的自私心理。更何況,「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現在要老百姓「窮過渡」,無疑是強人所難。中國大陸學者強調,「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但也不能因為不要平均主義,就不講公平。習近平為了爭取民心,必須立刻處理社會存在的不公平現象。

「共同富裕」理應做大蛋糕,才能分好蛋糕。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中共現在無力把蛋糕做大。專家指出,以往中國大陸經濟繁榮,長期來自出口帶動國內製造業投資;但今(2021)年中共因推行「限產政策」,以至開工不足,連帶使企業的投資擴產動能大受影響,以及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在政策壓力下走弱,為製造業帶來負面影響,導致外需對內循環之拉動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使中國大陸陷入經濟停滯、失業及通貨膨脹等同時升高的困境。

民眾對不公平的現象特別有感,因此習近平必須在中共「20」大前,對他過去解決社會矛盾的承諾有所交待。今後這段時期,就要看習如何施展他手中的「宏觀調控」之力,結合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來解決不公平的問題。

相較上述內政問題,對外和對臺政策就顯得較不重要,至少不那麼具有急迫性了。

在對外政策方面,習面對的是中美關係惡化,和拜登政府以「遠交近攻」之術,對中共採取的戰略遏制。表面上,中共在外交仍維持高姿態,但實際的作為是守勢代替攻勢,以不失分為原則。這點可從先派新任駐美大使秦剛赴美,以及他在美國「硬中帶軟」的談話得見端倪。秦剛原被視為「強硬派」,但他在抵達美國向媒體發表演說時指出,希望與美國各界架起溝通、合作的橋樑,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確發展軌道」,語氣顯得溫和謹慎。其實,也有部份中國大陸學者認為,中共此刻應避免與美國攤牌,因為中美關係若從競爭升高為對抗,對中國並非有利。

習近平此刻更沒有解決「臺灣問題」的急迫感,對臺政策的優先次序,遠遠被擺在內政和外交之後。習在中共建黨百年演說中,堅持「和平統一」的主張,顯示他也不願見到兩岸緊張關係急遽升高。另目前美國仍採取「戰略模糊」政策,然而一旦臺海有事,美國是否會軍事介入,應是北京兵棋推演的一個重要「想定」。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8月26日公布的最新調查指出,如果中國入侵臺灣,52%受訪者贊成派遣美軍防衛臺灣,69%受訪者支持美國應「承認臺灣為獨立國家」,65%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57%支持臺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53%受訪者支持美國與臺灣正式簽署結盟,46%支持美國明確承諾在中國入侵時保衛臺灣。

雖然問卷的命題有時會產生誤導,且很大一部分的美國人似乎不熟悉臺灣;但專家解讀認為,中共在軍事和外交方面對臺施壓,在美國媒體上得到了相當突出的報導,讓美國人更支持臺灣,也更同情臺灣的困境。此外,中美關係緊張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導致美國人更認識臺灣,以及更加關注臺灣的未來。

上述的民調應受到北京的關注,因為美國即使想在臺海危機時置身事外,也不能完全無視於民意的表態。但無論如何,習近平還是會按表操課,依他的「行事曆」處理「臺灣問題」。習沒有必要節外生枝,選擇在一個不適當的時機,為這個他眼中的「內政」問題與美國攤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