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公民都懂我是怎樣的人。」這句話是蕭爾茨被提名為總理候選人之前的宣傳文案,明顯呼應了梅克爾2013年的口號:「你們都懂我。」最近,他的一則競選廣告展示慈祥微笑,並以Bundeskanzlerin(陰性形式的「聯邦總理」)這個詞作為標題,告訴選民即使他是男性,也具備領導國家的能力。《明鏡》(Der Spiegel)周刊對蕭爾茨的介紹則是「第二個梅克爾」。
蕭爾茨努力展現梅克爾會有的穩定和冷靜,甚至有人拍到他比出梅克爾的招牌手勢「梅克爾菱形」(Merkel-Raute)。「蕭爾茨一直試圖成為梅克爾的複製人,一直到比出菱形,」前美國駐德國大使科恩布魯姆(John Kornblum)吐槽他「是這場大選或全國上下最無聊的人。比起看他,看開水沸騰會更有趣。」
Verzweiflung, die
— R.H. (Jetzt mit 5G) (@Reptolord) August 30, 2021
Ach Armin pic.twitter.com/RvpoH0Liz5
Original & Fälschung#Merkel #Raute #Scholz pic.twitter.com/7V4aqATIZY
— Anna Alles wird gut (@annaesch1) August 19, 2021
上週末的總理候選人電視辯論會,憤怒的拉謝特指責蕭爾茨試圖「學梅克爾」。蕭爾茨面無表情地駁斥:「我就像蕭爾茨。」不過拉謝特馬上反擊:「這幾天你都在做菱形手勢!」然後他在結束發言前,又援引了梅克爾說過的話──「困難時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就是我們從艾德諾(Konrad Adenauer)、柯爾(Helmut Kohl)到梅克爾所形塑的標誌,基民盟團隊想確保這份穩健。」
納粹陰影太深,反而偏好「無聊」的人
但政治觀察家指出,德國人就喜歡「無聊」。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歐洲歷史教授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說:「很少有國家會如此重視沉悶。」並不是說德國人討厭魅力四射的人,2008年超人氣的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到柏林發表激動人心的演講時,有多達10萬名德國人聚集到現場為他吶喊。
但德國人不希望在自家政治人物身上發生這種情況。主持人博默曼(Jan Böhmermann)指出,這是因為德國上一次出現這麼魅力無限的領導人時,發生了悲劇,希特勒(Adolf Hitler)的納粹黨(Nazi party)在自由民主選舉中贏得公職,這樁事實對德國戰後民主的其中一大影響就是「禁止政治魅力」。
德國政治學者羅莫勒(Andrea Römmele)是這樣說的:「像川普(Donald Trump)這樣的角色,永遠不可能成為這裡的總理。」一部分原因是,德國選舉是一票選人,一票選黨,政黨的得票數決定其在國會中的席次,然後再由國會選舉出總理,而且因為聯合政黨籌組政府是常態,政治人物之間必須和和氣氣的,「你今天當他是對手,明天可能找他當財政部長。」
另一個原因是,德國並沒有「政黨初選」,各政黨的國會議員提名未採取像台灣或美國的方式,納入民意調查或非黨員投票。若有初選能把基層喜好納入的話,代表基民盟出線的不會是保守派偏愛的梅克爾盟友拉謝特,而會是民調更高的基社盟主席索德(Markus Söder)。
蕭爾茨在支持者眼裡是一個冷靜而自信的人,一位來自德國北方的實用主義者,他就代表著德國難以捉摸的「沉默的多數」。但批評者認為,競選期間全球已經發生很多危機,包含德國洪水、阿富汗情勢、新冠疫情,而兩位主要候選人的競選活動缺少了應對世界危機的緊迫感。
與拉謝特的立場非常相似,蕭爾茨談到應對氣候變化時,給出極為保守普通的回應──最重要的是承諾給予穩定的養老金、安全的工作保障、平衡能源預算以及不會過早淘汰煤炭。
主持人博默曼先生稱,讓兩位平淡無奇的候選人領跑,簡直讓德國進入「民主緊急狀態」,「你可以說我們在過去16年裡被治理得很好,但也可以說我們被麻痺了16 年。我們現在需要的是遠見,然而沒有人敢提出明確的政治願景,尤其是主要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