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觀點:短暫現象還是持續上升─「消失的通膨」何時再現?

2021-09-07 05:50

? 人氣

前聯準會主席葉倫曾經表示,通膨率未能隨經濟復甦而上升是一個謎團。(資料照,美聯社)

前聯準會主席葉倫曾經表示,通膨率未能隨經濟復甦而上升是一個謎團。(資料照,美聯社)

在極低利率與量化寬鬆(QE)支撐下,各國股價與房地產價格持續飆升,全球通膨率呈現攀升跡象,許多人共同的問題是,此波通膨升溫究竟是短暫現象抑或是持續上升的趨勢,甚至是否會引發通膨大幅上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近期主要央行透過修改貨幣政策架構,對外釋出將容忍更高與更持久通膨的訊息,引起市場議論紛紛。像是2020年8月美國聯準會(Fed)宣布導入「平均通膨目標機」(Average Inflation Targeting),容許通膨率在一段時間內超過2%的目標,而不會立即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

這意味著Fed以往「先發制人」(Preemptive Strike)的貨幣政策操作模式已轉變,對通膨暫時性高於目標的容忍度系統性地提高。歐洲央行也在2021年7月將原本的「接近但略低於2%」的通膨目標修改為允許對稱性波動的2%中期通膨目標,清楚宣示2%並非通膨上限,允許一段期間內通膨率在2%上下一定區間內溫和波動。

Fed:近期通膨走揚為短暫因素

歐美央行修改貨幣政策架構,主要是回應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實際通膨率持續偏低,希望藉此提高民眾的通膨預期,有助達到其通膨目標。

觀諸最近全球貨幣金融情勢,在極低利率與不設限的量化寬鬆(無限QE)支撐下,除了引發各國股價與房地產價格持續飆升,國際清算銀行(BIS)觀察30餘國的通膨資料顯示,近幾個月以來全球通膨率確實已呈現攀升跡象,部分國家的通膨上升幅度更明顯高於預期。像是Fed密切關注的美國通膨指標核心「個人消費支出」(Core PCE)物價指數年成長率近月已持續上升,2021年6月更達3.5%,已遠超過通膨目標,為1992年以來新高。

2020年3月,紐約市成為了美國新冠疫情的早期爆發地之一。(AP)
美國通膨指標核心「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年成長率近月已持續上升,2021年6月更達3.5%,已遠超過通膨目標,為1992年以來新高。(資料照,美聯社)

今年7月,歐元區的通膨指標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年成長率上升到2.2%,英國的CPI年成長率也達2.5%,均超過2%的通膨目標。Fed一再強調,近期通膨上升主要來自疫情後經濟重啟需求回升、供應鏈瓶頸、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勞動力短缺等短暫性因素。許多人共同的問題是,此波通膨升溫究竟是短暫現象抑或是持續上升的趨勢,甚至是否會引發通膨大幅上揚?

我們的看法是,即使這些短暫性因素未對通膨持續形成壓力,數十年來維持物價穩定的長期結構性因素若有鬆動跡象,才是可能會觸發並帶動長期通膨走高的主因。主要央行修改貨幣政策架構,提高對通膨的容忍度,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結構性轉變。

尤其在極度寬鬆貨幣環境下,對通膨的容忍度提高,將削弱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恐動搖民眾長期以來穩定的通膨預期定錨。一旦引發民眾提高通膨預期,將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扭轉過去數十年低與平穩的物價走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