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觀點:短暫現象還是持續上升─「消失的通膨」何時再現?

2021-09-07 05:50

? 人氣

葉倫:通膨未隨經濟復甦上升成謎團

本文會回溯過去30餘年全球性物價穩定的源頭,檢討那些過去穩定或抑制通膨的長期結構性因素是否還持續發揮作用?或者有哪些已有鬆動跡象?是否會在某一臨界點下觸發通膨大幅上揚?釐清這些問題有助我們討論,這前所未見的資金狂潮到底會不會逆轉過去數十年低與平穩的物價走勢,進而引發嚴重的通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上一次主要央行實施量化寬鬆措施,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全球金融海嘯期間,美國的GDP比危機前降低達10%,但通膨率只有短暫下降約1.5%,隨即恢復穩定,歐元區也是類似狀況,出現「消失的通縮」(Missing Deflation)現象[Balland Mazumder(2011)]。其後數輪的量化寬鬆措施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數兆美元,各國經濟逐漸復甦,美國的失業率更降到5%以下。

然而美國、歐元區與日本等國的通膨率,始終無法上升達到2%的通膨目標,造成「消失的通膨」(Missing Inflation)現象。當時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表示,通膨率未能隨經濟復甦而上升是一個謎團。

「消失的通膨」越來越明顯

通膨率對於經濟活動或失業率變動的反應敏感度降低的現象,顯示通膨與失業率之間的抵換關係已不復見,這現象反映在菲利普曲線(Phillips Curve)的平坦化。

Jordà et al.(2019)使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資料,自1989年起每10年畫出一條菲利普曲線(下圖)。結果發現前兩段期間(1989至1998年與1999至2008年),失業率與通膨仍存在負向關係,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觀察到菲利浦曲線逐漸往內移動,而且變得更加平坦。

OECD國家的菲利普曲線。(資料來源:Jordà et al.)
OECD國家的菲利普曲線。(資料來源:Jordà et al.)

在最近這一期間(2009至2018年),也就是全球金融海嘯之後10年間,即使主要央行已實施量化寬鬆措施,菲利普曲線卻更加平坦,幾乎接近水平線。此通膨反應鈍化所呈現幾近躺平的菲利普曲線,引起廣泛的討論。這顯示通膨反應鈍化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已出現,而且隨時間推移,「消失的通膨」現象越來越明顯。

菲利普曲線平坦化帶出警訊

早在2000年代初期,許多研究已指出,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許多國家的菲利普曲線斜率即開始有下降的趨勢[Atkesonand Ohanian(2001), Staiger et al.(2001),Roberts(2006), Bean(2006)]。

Kuttner and Robinson(2010)用美國資料滾動式估計隨時間改變的菲利普曲線斜率,發現自1980年代初開始,菲利普曲線斜率即呈現逐年遞減的現象。鄭漢亮與毛慶生(2013)以及劉淑敏(2011)使用台灣的資料,發現台灣的菲利普曲線也出現平坦化的趨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