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政治表演與黨派鬥爭舞台,還是政治論述與對話媒介?
但早年並非如此。在華盛頓與亞當斯(John Adams)時期,總統演說結束之後,國會參眾兩院會進行辯論,然後以國會全體的名義做出回應,而且總統也會對國會的回應做出回應;整個過程呈現出民主國家立法工作的3個最重要特質:辯論、審議、妥協。
政治學者指出,《美國憲法》的根本理念之一是「以企圖心抗衡企圖心」(ambition counteracting ambition),不同的利益團體透過提供政治資源的體制(例如國會)來彼此互動、時進時退,在過程中捍衛人民自由並推進公共利益。要做到這一點,政治人物必須將體制視為政治論述的媒介,而非個人或黨派的表演舞台,從而展開真正有意義的辯論、審議、妥協。
只不過對於惡鬥刀刀見骨的美國共和與民主兩大黨,對於電視實境秀主持人出身的川普總統,這恐怕是奢望了。
美國總統國情咨文小百科
*國情咨文演說起初被稱之為「年度訊息」(Annual Message),到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才改為今天的名稱。
*新總統剛就職(例如去年的川普、2009年的歐巴馬)位子還沒坐穩,通常不會發表國情咨文演說,但還是會在1、2月對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
*即將卸任的總統在任期最後20天(1月1日至20日)仍有權發表國情咨文,絕大部分總統不會這麼做,例外者包括杜魯門、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詹森、福特(Gerald Ford)與卡特,不過只有福特是親赴國會演說(1977年),其他都是送交書面講稿。
*國情咨文演說的時間,1934年之前多半在12月,1934年至今都是在1、2月,地點在眾議院。
*演說由參議院議長(即副總統)與眾議院議長共同主持,參眾議員與內閣部會首長、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成員、各國大使都會參加。此外總統與眾議院議長可各邀請24位特別來賓。
*內閣會留一位部長「看家」,稱之為「指定倖存者」(designated survivor),以確保華府領導階層不至於遭到敵方「全殲」,今年的「指定倖存者」是農業部長普度(Sonny Perdue)。
*詹森總統迄今,時間最長的國情咨文演說是2000年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的1小時28分49秒,最簡短的是1972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的28分55秒。今年川普講了1小時20分31秒,史上第二長。
*門羅(James Monroe)總統1823年的國情咨文演說提出著名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甚鉅。
*羅斯福總統1941年的國情咨文演說揭櫫人類四大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
*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2002年的國情咨文演說將北韓、伊朗、伊拉克3國列為「邪惡軸心」(axis of evil)。
*美國許多州與大城市的首長也會發表「州情咨文演說」(State of the State Address)或「市情咨文演說」(State of the City Address)。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從今年開始發表國情咨文。歐盟執委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也有這樣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