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30日晚間9點(台灣時間31日上午10點),美國總統川普延續一項有200多年歷史的傳統,對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國情咨文」演說。這項舉世矚目的活動是怎麼來的?在歷史有過什麼樣的變化?一場演說真的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
1790年1月8日,華盛頓開啟「國情咨文演說」先聲
《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三款規訂:「總統應經常向國會報告聯邦的情況,並向國會提出他認為必要和適當的措施,供其考慮。」這就是總統「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的由來。美國國父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90年1月8日發表史上第一場國情咨文演說,從此將「經常」(from time to time)定為一年一度。
不過11年後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總統就調整作法,認為總統對國會發表演說過於「君王派頭」(monarchical),因此改為將國情咨文送交國會,由一名書記(clerk)代為宣讀。直到112年之後的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才恢復為總統親自致詞。不過後來還是有些總統「偷懶」只送講稿,最後一個這麼做的是1981年的卡特(Jimmy Carter)總統。
那麼美國的開國元勳(founding fathers)為何要設計這樣的一項活動呢?依據政治學者的說法,是要「促進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對於國家方向進行建設性的辯論」。對總統本人而言,更是他向全國人民揭櫫治國願景的大好機會;過去10年的國情咨文演說電視實況轉播,全美觀眾平均約4000萬人,堪稱全球最大規模的「政見發表會」。正因如此,近年的國情咨文演說都是安排在晚間9點的電視黃金時段。
強化總統公眾形象,藉機修理反對黨
根據政治學者研究,國情咨文演說有助於強化總統的公眾形象,尤其可以影響那些本來對他不抱好感的民眾,雖然未必能夠改變他們對政策的立場。另一方面,演說場合是國會殿堂,但觀眾是全國人民(選民),總統往往會藉此機會好好修理反對黨,而反對黨議員只能乖乖坐在台下聽訓。
科技發展讓國情咨文演說的「公開表演、政治宣傳」特質越來越突出,1922年哈定(Warren Harding)總統開始全國廣播,1947年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開始電視轉播。正因如此,從1966年詹森(Lyndon B. Johnson)總統開始,反對黨會派代表在總統演說結束之後上電視回應(通常是逐條反駁),不僅回應總統,更要訴諸輿論,國情咨文演說的黨派鬥爭色彩也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