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媒體熱鬧的爭相報導,歐盟一面倒地通過支持提升與台灣關係的報告,更有媒體指為立陶宛的骨牌效應,因而引起筆者關注;新聞不乏就是台灣在與歐盟外交的關係取得勝利、中共跳腳等重點方向。但是媒體不曾讓讀者認識的三個重要的真相:如鮮少分析這個草案實際執行的困難有多大、鮮少理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上的差異、鮮少思考兩岸存在雙贏取代互相廝殺的可能。這嚴肅的課題攸關台灣的未來,值得我們一起反思。
真相一:草案實際執行的困難有多大
台灣多家媒體加上英國BBC、德國之聲、法國RFI等歐洲媒體報導,這個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中,由瑞典民主黨魏莫斯主導起草的《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草案,不顧中國大陸方面強烈抗議以壓倒多數通過,其中更建議將「歐洲經貿辦事處」正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
但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下個月這個草案還要經過全議會通過,身為上議會的歐盟理事會,成員不乏多數匈牙利這樣與大陸深交的國家,因不想得罪中共反對該報告;而具行政機構的歐盟執委會較務實,會考慮經濟層面的影響,避免搞砸協商多年的陸歐投資協議。
從波蘭捐贈台灣疫苗馬上在立陶宛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動作來看,中共對立陶宛的制裁毫不手軟奏效;美國則因為在台灣等問題上與中共破壞政治互信基礎後,拜登見不到習近平,所有外交官甚至特使到不了北京只能到天津。如今事隔7個月的第二次拜習通話中,習近平坦率指出美國現在的對華政策,對美陸關係發展造成極大的困難。
台灣問題屬於中共的核心利益,如今中國大陸取代美國成為歐盟第一貿易夥伴,歐盟豈會輕易的踩中共紅線?您認為整個歐盟可能跟著立陶宛的腳步,為了意識型態在名稱上跟中共撕破臉脫鉤?媒體或許為了點閱率帶動讀者同仇敵愾,但卻不曾讓讀者們認識現實的真相。
真相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異
現代媒體跟早年的最大不同,就是為了吸引點擊,增加許多情緒用詞,比如「戰狼這下急了」、「歐盟議會無懼施壓」、「中共跳腳」等,這樣的操作手法確實吸引讀者,但是也造成許多曲解或錯誤的判讀,更在對立情感上加油添醋,產生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無法真正理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上的差異。
兩個不同原生家庭的人會因為不同背景而產生誤解衝突,兩岸分治70年何嘗不是兩個大群體,加上台灣體制民主西化後,對政策理解的習慣更不相同。比如中共最近出台的監管政策,台灣媒體盡是用資本主義的視角批判,鮮少媒體像王志郁這樣分析文化差異,令觀眾理解兩岸政府的目標都是為了人民。兩岸的矛盾何嘗不是長時間的誤解累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