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同樣面臨Delta入侵的壓力,從Delta攻陷江蘇南京祿口機場開始至今,疫情已擴散至17個省市,全國現在有144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這可是疫情防治常態化以來的最高數量,也讓各界對「清零」政策的討論趨熱烈。
因為,面對傳播力更強又防不勝防的Delta病毒,要「清零」是更難、代價也更高─廣州出現幾個確診案例,馬上進行檢測,短短2周內對1600萬人進行檢測,發現33例感染病例;8月初武漢發現案例,馬上對全市1100萬市民啟動全員全面核酸檢測,人口900萬的南京則更已先後進行4輪的全面檢測…….。
也因此,不僅國外專家質疑中國的「清零」政策的價值及是否還能持續的可能,連中國內部都有不少質疑聲浪。
國外案例雖然不宜完全照抄,但確實還是有可參考之處,能清零當然最佳,但如已難如願、代價過鉅,則是否值得作就要再衡量。當然,要調整到「與病毒共存」的狀態,還是要有一個前提條件:更高的疫苗施打率。
星國能採「與病毒共存」政策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加坡已有高達8成以上人口,完成兩劑疫苗接種。李顯龍說,即使長期封鎖,也已不太可能將新增確診病例降至零,但「接種疫苗和額外防疫措施能使我們得以與病毒共存」。如果施打2劑疫苗(或追打第3劑等)後,能把致死率壓到接近流感的程度,其實新冠就「流感化」了,這也是星國轉向「與病毒共存」的原因與本錢。
台灣現在或許還無此「本錢」,但在出現幾個Delta案例後,就鋪天蓋地、立馬大幅提升警戒、禁止內用、甚至考慮回到三級,是否有此必要亦是該再斟酌評估。如果還是採取舊法,稍有案例即這個禁止、那個不可,社會付出的代價太大,而且,承受這個代價的是少數人,且多為社會較弱勢者,這種作法終究難持久。
當然,厚植實力、累積本錢是必要的,台灣打完兩劑疫苗的比例只有個位數字,相較星國的80趴,相去千里、是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