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10日再度通話,引起台灣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記得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發表他上任後的首場外交政策演講時指出,美中關係「會在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必須敵對時敵對。」
事實顯示,從拜登、習近平二人今(2021)年2月首次通話以來,中美關係就看不到有「合作」之處,反而是逐步從「競爭」走向「對抗」,而一旦雙方擦槍走火,就有爆發「衝突」的可能。
美國必須考慮反中帶來的後果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日前引述曾任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高級顧問穆薩維扎德(Nader Mousavizadeh)的建議,認為拜登在決定持續採取對抗中國的戰略之前,必須先考慮下列3個基本問題。
1.美國是否對中國內部有足夠的了解,認識到強烈抨擊和反對中共在全球傳播威權主義的做法,會導致一個更加民族主義的中國出現?
2.美國在制定抗中聯盟的共同方針時,是否能確保其中也包含了歐亞盟友的利益和價值觀?因為做不到這一點,任何聯盟都會瓦解。
3.如果經過了20年的反恐戰爭之後,美國把國內的修復工作視為當務之急,則強調「中國威脅」對美國是更有用,還是更具危險性?它或許能激發美國人對國家復興的熱情,但也可能點燃整個美中關係,影響從供應鏈到學生交流,再到中國購買美國政府債券等方方面面。
我認為,拜登在通話之前,應認真考慮了上述3個問題。
首先,美國的「抗中」已在中國大陸凝聚成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
其次,不是所有盟國都願意參與美國的「抗中統一戰線」;外界盛傳拜登主動通話是義大利促成的,因為「20國集團」(G20)峰會10月底將在羅馬舉行,義大利當然希望習近平能參與盛會,不要受到中美交惡的影響。
最後,撤軍並未增加美國民眾的安全感。根據美國《ABC news》及《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公布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只有49% 美國人認為,美國比「911」恐攻事件前更安全,低於10年前調查的64%;另有41%美國人認為,現今的美國仍然不那麼安全。所以,「中國威脅論」只會加強美國人民的不安全感。
美中雙方都希望透過對話進行風險管控
根據白宮的聲明,拜登本次通話是要和中共領導人討論「兩國應確保競爭不會演變為衝突的責任。」拜登在通話中不提對抗,把基調調整到競爭及合作。
同樣地,中共《新華社》也引述習近平的話指出,「中美關係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選擇題,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題。」換言之,雙方都希望透過對話進行風險管控,既使一旦爆發衝突,責任也是「錯不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