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早在1996年出版的《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一書中就指出,如果與美國形成對抗關係,則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將受到全面威脅。
第一,會導致美國在亞太合作中強化日本聯盟,以日本平衡中國在亞洲的大國作用,而中國則失去利用日美矛盾的可能。
第二,會造成美國加強對中國分裂勢力的支持,使中國的統一安全受到威脅。
第三,會被其他國家用來增加他們在與中國解決矛盾時,討價還價的籌碼。
回顧中美關係發展,許多情況確實和閻學通上述的研判不謀而合。中美對抗使日本進一步倒向美國;美國運用新疆、香港和台灣間題,挑戰中共的「核心利益」;中共和南海領土聲索國的爭議,亦使美國藉機擴大對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
有鑑於此,中國大陸智庫「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建議,中共作為正在崛起之新興大國,宜學習如何成為國際公共產品提供者,並隨全球地位變化,調整自身的國際姿態。
柯林頓為與中國和解犧牲台灣
習近平在拜習通話中引用中國古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代表中共希望中美關係回到正軌。所謂危機就是轉機,過去中美關係確實曾因突發事件,出現了一些戲劇性的變化。
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派艦前往台海附近海域,幾乎導致中美軍事攤牌。但柯林頓於翌年10月與應邀訪美的時任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舉行高峰會,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決定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
柯林頓並於1998年7月訪問中國大陸期間,發表了對台灣極為不利的「三不」政策(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
然而1999年5月8日,美國「誤炸」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延緩了中美發展關係進程。2001年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上任後改變對中政策,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同年4月,美國EP-3偵察機與中國戰機在南海上空相撞,中美關係再度走到一個十字路口。
但「911」事件後,中國支持美國的全球反恐行動,促使美國在2006年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把中國定位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任內對中共的定位,則從「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到「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雙方形成一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關係。
美國沒有放棄與中共長期對抗的戰略
拜登選在「911」事件前夕主動與習近平通話,或許希望藉雙方在反恐和氣候變遷等非傳統安全議題的合作,來打破目前中美關係的僵局;但隨後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傳出我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和外交部長吳釗燮低調訪美,與美國高層官員開會的訊息,且報導透露,美國正認真考慮將台灣駐美代表處,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
無論上述的報導是否屬實,美國並沒有放棄與中共長期對抗的戰略;與中共進行短期對話,只是為了避免讓對抗升高至衝突。中美想透過高層通話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恐怕還有一段曲折的道路要走。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