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余英時—與楊振寧同台不同話,風骨卓然

2021-09-21 05:50

? 人氣

楊振寧是把族群、民族、血統的「身份認同」凌駕在民主、人權和自由的「價值認同」之上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以,請看「中國時報」報道的標題:余教授是「民主領袖要有人文素養」,談的是「價值」,而楊振寧,是「華人終會做出一流科研」,又是族群意識。

其實,楊振寧和民進黨雖然是陣營的敵人,思想上倒是朋友,都是族群意識至上,只是一個是「中國族」,一個是「台灣族」;而楊振寧和余教授其實是價值觀的敵手,余教授一定不願與楊振寧這種因為族群、血統相同而對專制政權「認賊作父」的人為伍。果然,據報,余教授是提前退場的。我想他是要避開和楊振寧同台說話的尷尬。老實說,如果我是余教授,我要麼乾脆拒絕參加這種講座,要麼,最起碼,講完自己的話就走人早退。至於余教授為什麼願意來,願意接受把他的名字和楊振寧並列,對我來說,那是一個難解的謎。

可是,這個活動歸根結底是別人辦的。主辦機構不知道這一切嗎?為什麼要這麼安排?是受到台灣所謂「超越藍綠」思維的影響,企圖「超越紅白」(楊振寧親中共,自然是「紅」,至於余教授的美國民主,我假設是白的)?能超越嗎?

這是我對這個「余紀忠講座」首場的第一個感受。第二個感受是從余教授的演講看到他的視野局限,也再次看到華人世界思想文化的視野局限,那就是,只有民主與道德的訴求。民主是西方原創的,本來不是中國人的;道德是傳統的,不是創新的,它們都不反映台灣的新問題:偽族群衝突。這個議題以後有機會再寫。

到2008年時,筆者已經有了明確的「價值VS身份」概念,上列小文也用到了這個概念:余教授是「價值>身份」,正確;楊振寧是「身份>價值」,錯誤。

20160503-SMG0045-002-楊振寧-取自中國科普網.JPG
作者指出,余英時和楊振寧(圖)為兩個世界觀、風骨截然不同的人,余教授堅持民主的價值;而楊振寧把則將族群、民族、血統的「身份認同」凌駕在民主、人權與自由之上。(圖/取自中國科普網)

台灣/兩岸關係:「族群」是核心,余教授惜未涉入

「台灣/兩岸」課題牽連多個領域:政治、經濟、外交、地緣、軍事……,但其中最重要的還屬「思想」,是「思想觀念」決定政、經、外、地、軍等的走向。這「思想」中的核心,則是「身份/族群」,它既是島內黨派政治國家認同的核心課題,是「身份認同」,也是兩岸關係的核心二課題之一:除了眾所熟悉的「價值」對立 ――「台灣民主VS中共專制」,還有國人熟而不知的「身份政治」,亦即「族群身份之爭」:「台灣人不是中國人VS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台灣獨立/去中國化VS中國統一」。

關於「民主VS專制」的「價值」,華人/中國人社會瞭解得相當透徹,沒有問題;但對於「身份政治/族群政治」,華人/中國人社會普遍對其觀念模糊,認識甚淺,甚至本能地身陷其中,熱衷「當代種族主義/身份政治」的「種族詮釋扭曲」而不自知,從美國、加拿大、台灣、香港到大陸中國,無一倖免。台獨的源起,即是「種族詮釋二二八」,是將「專制政權殘酷鎮壓民間反抗」的「二二八本質」扭曲,「種族詮釋」成「外省人/中國人欺負本省人/台灣人」,亦即,將「專制鎮壓」的「價值矛盾」扭曲詮釋成「族群衝突」的「身份矛盾」。這操作本能出於/完全符合幾乎所有台灣人/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種族詮釋」思維方式,故即便是反台獨的藍營人也無法在思想上明察、理論上釐清、實踐上說服台灣社會至今。台獨由此興旺,爾後更「出口」香港、帶壞港人,助生「港獨」,害慘香港的民主事業。可見,「族群」是島內與兩岸間待解的核心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