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鵬觀點:潛艦國造能否達成未來作戰需求和效益?

2021-09-22 07:00

? 人氣

海軍已於2021年3月初提交報告,說明目前潛艦國造有技術上困難。(取自軍聞社)

海軍已於2021年3月初提交報告,說明目前潛艦國造有技術上困難。(取自軍聞社)

台灣潛艦國造於2020年底開始動工了,若2025年首艘自製新型潛艦順利完成建造,及至2035年下一代8艘潛艦亦能建造完成;不過,2020年12月10日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審查2021年度「潛艦國造」案預算,由國民黨4位立委因認為仍又若干疑慮,提案凍結2000萬元至50億元不等,而當時民進黨立委羅致政也提案凍結10億元,因此引發熱烈的爭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的防衛和中國攻台奪島戰略

依據國防部歷年公開的報告書,達成防衛固守之目的,以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發揮聯合戰力,使敵陷入多重困境,嚇阻其不致輕啟戰端。倘敵仍執意進犯,則依「拒敵於彼岸、擊敵於海上、毀敵於水際、殲敵於灘岸」之用兵理念,對敵實施重層攔截及聯合火力打擊,逐次削弱敵作戰能力,瓦解其攻勢,以阻敵登島進犯。

1949年至2017年台灣的「軍事戰略演進」。(取自國防部《2017年國防報告書》)
1949年至2017年台灣的「軍事戰略演進」。(取自國防部《2017年國防報告書》)

未來中國以武力解決台灣可能的途徑,對台灣的因應作為概可區分為「准軍事衝突階段」、 「序戰決勝階段」、「快速登島階段」與「持久作戰」4個階段。

在準軍事衝突階段,中國大陸將運用軍事威懾逼迫台灣進行政治談判,並避免國際進行干預;台灣在此情況則進入高度備戰狀況,並可能被迫接受談判,同時拖延時間尋求外援。一旦談判破裂或不耐,開始此武力方式解決,可能同時以導彈攻擊、空中襲擊與潛艦、水面艦封鎖方式形成關鍵打擊,以達成快速奪取制空與制海。台灣在此階段可以採取先制反擊,承受首擊與反制封鎖方式發動首戰,並期望能達到「序戰首勝」的目標以激勵軍民士氣,引起國際關注。

不過隨著中國導彈與海、空兵力的多波投入逐步掌握制空及制海,開始以空降奇襲與兩棲登陸方式快速掌握可用之機場及港口,大量運送地面部隊進入台灣;台灣在此階段將集中所有保存之戰力阻止敵之空降與登陸。一旦中國解放軍完成空降與登陸並可掌握持續之增援,將快速奪取首都台北,並逐步擴大控制進行清掃。

台灣面對此一階段將進入艱困的城鄉作戰,甚至後續的遊擊與叢林之持久作戰。台灣未來防衛核心能力之建立思維,即是設法打破各階段執行進程之關係結點,甚至只要打亂此進程,就能獲得較長的緩衝時間,給予外援介入或後續持久作戰之動員整備。

台灣「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示意圖。(取自國防部《2017年國防報告書》)
台灣「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示意圖。(取自國防部《2017年國防報告書》)

中國解放軍海軍主要犯台方案之一,主要即進行「海上封鎖」,一支有嚇阻能力的潛艦部隊在於其能隱密主動奇襲,可以在敵人攻擊前先發制人發動攻擊,亦可先期部署監偵敵人行動當敵人發動攻擊後適時予以反擊。這將促使敵人計算攻台成本效益後,不願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而放棄進犯。台灣獲得先進柴電潛艦,整建有效武力後,一可平衡中國大陸為數眾多的潛艦威脅,二來可以作為反制中國可能的封鎖和入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