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腦袋「冷凍」,只知內宣應付
先看鳳梨的前車之鑑,農委會2月投入10億救市基金,因為有日本、澳洲願買鳳梨,還有國軍弟兄吃「愛國鳳梨」,鳳梨價格才沒有發生預期性崩盤。不過,這次中方禁止釋迦的衝擊會比鳳梨大,因為鳳梨釋迦集中銷往中國市場,短期內難以扭轉,中方的禁銷令對台東果農衝擊最大。對於分散市場,農委會國際處回應:「生鮮釋迦不能外銷日本,但冷凍釋迦可以。」顯然,農委會並未從半年前鳳梨遭禁的經驗裡學到教訓,現在面臨釋迦、蓮霧被禁,又只是重施冷凍外銷的故技,老調重彈,無視於當前「消費者導向」的時代趨勢,未曾認真開拓客戶與訂單。試問農委會官員們,可知誰是潛在的客戶群?若要轉銷其他國家,短期內這麼大的量,又該銷到哪裡?
民進黨執政五年來,持續空談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空談分散市場的新南向政策。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去年2020年,台灣鳳梨約10%外銷到中國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100倍;台灣釋迦約20%外銷到中國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200倍;台灣蓮霧約8%外銷到中國大陸,出口量是新南向國家的600倍。蔡政府執政以來,不斷砸錢說要力推「新南向政策」,結果台灣經貿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有增無減。暫且不論製造與服務業,只看農業的表現即知,這些年所謂的「推動新南向,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風險」,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大內宣。
上次中方發布禁止鳳梨登陸事件,讓台灣農政單位措手不及,這次釋迦、蓮霧在盛產季節前2個月就出手,中方擺明就是要從源頭整個砍掉供應鏈。離譜的是,身為農政單位的首長,陳吉仲竟然變身為名嘴,自爆「下一個可能是茂谷柑、檸檬等柑橘類水果」——然後呢?農委會就沒有然後了!
中方項莊舞劍,台灣豈能大意
兩岸水果貿易,當然涉及美中地緣政治的博弈。今年2月台灣鳳梨卡關,時值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上台之後,又與台灣開放美國萊豬息息相關。拜登延續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中的強硬經貿政策,沒有取消對中商品所新增的關稅;美軍機艦更頻繁出現在南海、台海;美國也就香港、新疆等人權問題譴責中國,美稱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最近,台灣釋迦和蓮霧又遭卡關,時值美國「認真考慮」我駐美代表處更名,中國經濟制裁台灣的背後動機,顯然劍指美國。
從鳳梨、釋迦到蓮霧,折射出兩岸關係的冷暖,也戳破了蔡政府聲稱分散市場的神話。台灣水果之後,下一個會是什麼?其實還有ECFA的早收清單產業:石化、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等,如果這些商品登陸也被卡關,該怎麼辦?政府如何因應兩岸脫鉤(decoupling)?這些是蔡政府早就該未雨綢繆的事。一旦ECFA早收清單中的製造業遭卡關,屆時,恐怕不是只有「大撒錢、愛國心」就能解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