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7日遭到3名蒙面槍手闖入其位於巴黎市區的總社,開槍掃射的結果造成12人遇害,其中2名為警察,這起恐怖攻擊事件起因疑為周報長期刊登嘲諷政治漫畫,引起伊斯蘭極端份子不滿而犯案,這起事件除造成歐陸與全球矚目外,全球政治漫畫家也以漫畫向遭無情屠殺的同行致敬,也引發「言論自由」與「媒體審查」的辯證。
政治漫畫由來
「政治漫畫」(political cartoon)又稱「社論漫畫」(editorial cartoon),在西方媒體中存在已久,其目的與行動劇無異,以反諷、挖苦甚至是取笑的方式,來取代文字陳述帶給讀者的冗長與不具象感,形式多以單格漫畫、四格漫畫或三格漫畫呈現。
英國漫畫家賀加斯(William Hogarth)咸認為最早的政治漫畫家,他的作品主要嘲諷18世紀的英國政治,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之後,英國漫畫家吉爾雷(James Gillray)與羅蘭森(Thomas Rowlandson)開始在歐洲宣傳品上刊登嘲諷漫畫,當時的法國政局以及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常成為兩人筆下的批判主角。
賀加斯筆下的英國政治。(取自Wikipedia)
吉爾雷筆下的法國國民議會。(取自 Wikipedia)
1841年,英國政治漫畫刊物《衝擊》(Punch)創刊,成為首部連載性質的政治漫畫刊物,美洲大陸也出現了納斯特(Thomas Nast)以德國寫實畫風描繪當時南北戰爭的漫畫,與先前美國政治漫畫旨在團結13州殖民地的主題大異其趣。
納斯特描繪滿腦子是錢的美國資本家。(取自 Wikipedia)
其後,歐美許多報章雜誌開始出現政治漫畫,以簡單線條描繪時事,一方面希望人們以輕鬆方式看待嚴肅話題,另一方面也能以較為軟性的手法表達媒體立場。
政治漫畫尺度
但既然涉及時事或人物討論,政治漫畫難免得罪漫畫中的主角、相關組織或支持者,在政治漫畫尺度與內容的辯證,也始終圍繞在「言論自由」與「價值判斷」上。
2005年9月20日起,丹麥《日德蘭郵報》(Jyllands-Posten)以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Muḥammad)為創作主題,接連刊登了12張政治漫畫,因內容涉及醜化穆罕默德,遭到全球伊斯蘭教徒的嚴正抗議。
#Muhammad cartoons from #CharlieHebdo, @SouthPark, Jyllands-Posten, @reason's contest, & traditional Islamic artwork. pic.twitter.com/UMLjKXatYS
— Daniel Bier (@SkepticalDan) 2015 1月 7日
《日德蘭郵報》總部當時接獲了數起炸彈威脅警告,部分伊斯蘭國家也召回了駐節丹麥的大使,同時發起拒買丹麥貨品的抵制運動,全球許多伊斯蘭團體發起示威抗議,迫使《日德蘭郵報》刊登道歉啟示,但仍強調「有發表漫畫的權利」。